碳核查是由第三方核查機構對具體企業在某一時期內的碳排放量進行事后的獨立檢查和判斷。對納入企業而言,接受碳核查是履約前的基本要求,也是實際參與碳市場的重要工作。經過“兩省五市”近兩年的碳交易試點,納入企業在應對碳核查這項工作時,尤其是在面對初次核查的時候,有的“敷衍了事”,有的“積極配合”,本文通過同行業A、B兩家企業的案例分析,說明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下產生的工作成效。
A企業在接到發改委關于開展年度碳核查工作的通知后,并沒有主動聯系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于核查機構提出的文件清單準備和現場訪問要求一直視而不見。等到需要提交核查報告的時間節點時,A企業才開始緊急聯系核查機構,并迅速安排現場訪問,所需文件資料與數據都是現場查找與臨時協調,
核查員等待資料的時間遠遠超過實際核查的時間,最終倉促地提交核查報告。當主管機構對核查報告進行抽查時,發現其中部分數據存在
問題,要求再次復查。A企業被多次核查“糾纏”,耽誤了最佳的配額購買時機,差點錯過履約窗口,最終在履約節點前以高出平時碳價的價格購買配額,多花了近10萬元。
B企業在接到發改委關于開展年度碳核查工作的通知后,立即開展核查機構甄選工作,通過行業資質與市場口碑調查,確定第三方核查機構。B企業在年初就自行計算了上一年的排放量,通過與核查組的溝通,提前協調各部門準備好核查所需文件資料,并確定現場訪問計劃與時間?,F場訪問時,向核查員詳細地介紹企業碳排放情況,包括數據收集與獲取、監測計劃等,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特點,向核查員咨詢行業具體核算指南、新增配額分配、
ccer購買等
碳市場事宜。通過與核查員的良好配合,B企業最終順利按時提交核查報告,同時豐富了核算指南、核查規范與配額調整等相關知識,并通過購買CCER、協議轉讓等交易方式,低于平時碳價購買了不足配額,節省了近20萬元。此外,通過核查機構的介紹與自身對碳市場咨詢的了解,B企業使用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金融創新工具,獲取了500萬元的貸款,用于企業
節能降碳改造。通過順利提交核查報告、按時履約、
碳金融創新實踐等工作,B企業獲得主管機構褒獎,經媒體宣傳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社會責任感與品牌效應。
對比AB兩個企業發現,A企業把碳核查當做一種負擔,只求完成任務,整個碳核查工作進展效率不高;也許下一年度碳核查工作還是這樣的節奏---倉促而慌亂。而B企業把碳核查當做一種機遇,在積極配合完成核查工作的基礎上,不斷獲取核算方法、配額分配、碳市場規則等“額外價值”,通過CCER交易、碳金融創新等實踐,為參與碳市場奠定能力基礎??梢灶A見,B企業下一年度的碳核查工作將更加高效且規范,其
碳管理工作也將逐漸完善。
通過簡單兩個案例對比,實際上就是想告訴企業,碳核查是負擔還是機遇完全取決于你是“敷衍了事”還是“積極配合”,態度的不同帶來的不僅僅是核查報告提交時間的早晚,更重要的是關系到企業實際成本的支出與社會效應的好壞。全國統一碳市場下的非試點企業,更應該積極配合核查機構,并將自己的問題及時與核查員交流,把其當成了解核算指南、核查規范以及碳市場規則的重要渠道,不斷獲取“額外價值”,這樣才能在全國碳市場中為企業謀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