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能力擴建四千萬噸,提標改造帶來四百億元
市場現有處理設施
節能降耗改造、污水處理廠擴建與提標改造、污泥處理處置基礎設施建設將為環保企業提供商機
本報記者崔煜晨報道 “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包括外部市場化和內部市場化。其中,外部市場化包括目前的PPP模式;內部市場化包括各地從事公共事業的國企提高效率,更注重運營能力。”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在2015上海水業熱點
論壇上表示。
根據E20環境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污水處理領域,2014年,通過PPP模式實現的市場化比例達到52%。其中,非市場化或由地方國有企業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最大能耗為3.23%,而BOT模式最大能耗僅為1.7%。由此可見,市場化企業更重視運營效率。
薛濤認為,在市場化趨勢下,污水和污泥處理技術領域將迎來4大商機。
“現有處理設施節能降耗改造為環保企業提供商機。市場化驅動下,不少企業開始注重對污水、污泥處理固定設施的節能降耗改造。”他說。
同時,污水處理廠擴建也提供巨大商機。薛濤表示,未來我國城鎮化率將從54.77%提高到60%,城鎮人口要從6.02億增加到6.59億。這必將帶來更多黑臭水體治理
問題,城市所配備的污水處理廠也將增多。“根據預計,我國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還要擴建4000萬噸,到2020年,總處理能力將達到兩億噸。”
此外,他表示,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還有很大空間。“水十條”中提到,敏感區域和新建設施的污水處理水平要達到一級A標準,以此推算,我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將帶來400億元的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污泥處理處置基礎設施建設將呈現商機。“考慮到污水處理量不斷增加,以及污泥處置標準提高,未來這一市場規模達800億元。”他說。
然而,資金從哪里來?薛濤介紹說,以
北京為例,北京排水集團污水處理費全成本為2.3元/噸。實際上,北排集團收取的污水處理費僅為1.36元/噸,還需1元/噸的財政補貼。因此,地方政府為了履行環境治理的責任,需要進行財政補貼。
他也對產業發展抱樂觀態度。“實際上,環保企業正處于較好的發展時期。2015年,各家上市水務公司包括工程公司、投資公司,營業收入比2014年上半年同期上漲了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