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只剩一個月,非常緊張。”4月27日,西科
節能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斌描述了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狀態。作為省上選定的
第三方碳
核查機構,西科節能的24名
核查員也密集前往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城市“取經”。
為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
碳交易市場,國家發改委在1月下發《切實做好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6月30日前上交納入企業經核查的排放報告。接下來的一個月,我省17家第三方碳核查機構會在省發改委的組織下,對160余家重點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情況進行摸底,這將是
陜西首次進行大規模碳排放核查。多家第三方核查機構向記者表示,要按時完成核查任務,現有的核查機構和核查員數量略顯緊張,碳核查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在這一輪碳排放核查中,能源、
化工、
有色等陜西傳統優勢產業被納入其中,碳交易市場建設將深刻地影響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方向。陜西能否在未來的碳交易市場中擁有話語權,考驗著監管部門、企業和第三方核查機構的決心和力度。
陜北成碳捕集“高地”
2015年9月25日,是陜西探索低碳發展模式的重要時間節點。
就在這一天,正在美國進行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共同發布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聲明明確提出,兩國已選定由延長石油運行的位于延安-榆林地區的項目場址,發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該項目成為中美兩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話與合作的重要進展之一。
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降低碳排放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就是通過特定的工藝手段,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收集提純,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并實現循環再利用。作為一項新興的、具有大規模二氧化碳
減排潛力的技術,它可以實現
石化能源的低碳利用,被國際能源組織(IEA)認為有望減少全球碳排放的20%以上。
有關研究表明,油田每注入2.5噸到4.1噸的二氧化碳,便可提高1噸的原油產量。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后不久,擁有油、氣、煤等多種資源的陜北,成為試驗和發展CCUS技術的“高地”。通過開展CCUS項目,延長石油逐步將油田現有增產手段由注水向注氣轉變,降低油田開發的耗水量,實現溫室氣體減排。
除了利用技術手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權交易也是當前最有效的減排手段之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的新路徑,即在協定排放總量的前提下,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針對排放權的交易。
強制性的約束,加上巨大的經濟利益,刺激了碳交易市場的繁榮。2011年底,我國在
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重慶和
深圳7個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截至2015年底,7個試點地區累計交易地方配額約4800萬噸,成交額累計超14億元人民幣。
雖然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尚未啟動,但資本的想象空間已經打開。自去年9月份以來,關于建設全國性市場的相關
政策紛紛出臺,這預示著國家層面已經開始積極推進,預計在2017年下半年,將建成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業內預計,該市場或達到千億元級別。
盡管陜西并非首批試點省份,但低碳發展已成為各方共識。早在2010年,陜西就在全國諸多申報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低碳試點省區之一。今年5月,陜西省發改委對全省2015年各市(區)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在2014年中期評估的基礎上對各地市“十二五”低碳試點工作進行總體評估。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陜西早期的低碳試點目的在于進一步強化目標倒逼機制,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為加入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打下基礎。2016年是全國性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陜西近期也紛紛向試點地區“取經”,密集進行各項能力建設,先期開展了一些基礎性工作。
第三方核查不可或缺
碳交易市場的正常運行,需要進行碳排放和碳減排
認證,這不僅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性工作。因為第三方機構客觀、真實、具有公信力的認證結果是有關各方建立互信的基礎。
在陜西金控邁科碳資產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麗勤看來,碳排放權交易與其他交易不同,碳排放權“資產”產生的前提是人為對碳排放總量進行設定和對排放實體的有效監測。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通過一定的認證制度,對企業的實際排放量進行有效的監測與核查,確保核定數據的可信度。
在陜西這次碳排放摸底工作中,我省選定的17家核查機構主要任務就是為全省碳排放數據進行核定和監測。多位機構負責人認為,第三方機構的參與是互惠雙贏的,即可以降低政府對減排行動的監管成本,提高政府對碳排放監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彰顯政府對碳排放監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此外,如何給試點企業合理分配碳排放配額,如何確定試點企業需要在交易市場上購買或出售碳排放配額的數量,則依賴于監測、報告和核查制度體系的建立。
“我國
碳市場試點采取的方式是政府分配給企業指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碳排放配額在碳交易市場上是真金白銀,配額不夠需要花錢買,有結余的話可以去賣。”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把碳排放數據的核查工作讓企業單獨來做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企業傾向于把數據放大,借此獲得更多的配額。第三方核查機構將核查數據報告和建議提供給主管部門,從而為履約時企業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提供了數據支撐,還可避免主管部門在配額發放上產生的偏差。
碳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按照我們的經驗,一份合格的能源審計報告至少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陜西省是第一次做大規模的碳核查,時間很緊張。”西科節能高級能源審計師周祖全告訴記者,省發改委要求各核查機構在5月底完成核查,6月份將統計上交國家發改委,實際的核查時間只有一個月。
如何加強碳能力建設,是擺在監管者、企業和核查機構面前的共同
問題。只有讓碳交易市場的各類參與主體提前熟悉碳市場政策
法規,熟練操作報送、登記和交易系統,具備完成減排義務、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能力,才能贏得市場先機。
今年3月,省發改委舉辦陜西省碳交易基礎能力建設培訓班,來自各地市節能中心負責人和17家第三方碳核查機構的核查員近300人參加了培訓。而這次培訓的重點就是介紹陜西省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準備工作的重點任務,以及碳核查的技術標準和操作流程,為即將在全省鋪開的碳核查做準備。
“碳核查是一個對專業能力要求高的新興行業,必須由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陜西大唐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建堯認為,如果碳核查機構能力缺失,極易出現核查數據失真,導致市場公信力喪失,對碳交易市場初期的發展將帶來風險。
今年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在江建堯看來,陜西是個能源化工大省,也是低碳技術強省,碳交易市場建設會深刻地影響未來的產業結構和轉型升級的方向,只要監管部門、企業和第三方核查機構加強協作,打好基礎,未來就會在碳交易市場上搶占先機,擁有更多話語權。 (記者 程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