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年的籌備,中國水權交易所(下稱“水交所”)終于開業運營了。
6月28日,“中國水權交易所開業運營新聞發布會”在水利部召開。據水利部財務司司長吳文慶介紹,水交所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6億元,出資人共12家,包括3家水利部綜合事業局所屬企業、水利部七個流域管理機構所屬7家企業和2家
北京市企業。
水交所的主營業務是組織引導符合條件的用水戶開展經水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水權交易。 同時,為保證交易
市場順暢運行,提高服務水權交易的質量和效率,水交所還將開展交易咨詢、技術評價、信息發布、中介服務、公共服務等配套服務 。
據悉,水交所的近期目標是跟蹤、撮合較大的水權交易。水交所董事長石玉波表示,開業當天即完成了3單交易。其中包含北京和
山西、
河北的水量交易簽約項目,山西、河北節約的水量支持首都建設,以0.294元的價格成交了5741萬方。
另外,水交所還將拓寬業務范圍,根據市場需求有序推進流域片分支機構建設。最終,建立起層次清晰、制度完備、運作規范、良性發展的水權交易平臺體系。
水權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水權交易是指在合理界定和分配水資源使用權的基礎上,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水資源使用權,在地區間、流域間、行業間,以及用水戶間流轉的行為。
吳玉慶表示,我國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態損害嚴重。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特別是“四化”同步推進,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愈加尖銳,水生態和水環境壓力倍增。
而水權交易是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解決水
問題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向社會傳遞結余水量可以產生價值,從而促進節水意識的培養。水權交易所則是水權交易規范高效開展的支撐平臺。水交所掛牌營業,是運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的一個標桿。
目前,水權交易主要包括區域水權交易、取水權交易和灌溉用水戶水權交易三種形式。水交所將通過公開交易和協議轉讓交易兩種方式促成較大的水權交易。據水交所總經理張彬介紹,今天簽約的三單項目都是協議轉讓交易。
我國水權交易始于本世紀初。2000年以來,
浙江、
寧夏、
內蒙古、附件、
甘肅、
新疆等地方開展了水權交易實踐探索,2014年水利部還在寧夏、湖北、
江西、內蒙、
河南、甘肅、廣東等7個省區開展了水權交易試點。
水交所的籌備開始于2012年。當年,水利部聯合北京市有關部門啟動了組建工作。今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復設立水交所,5月水交所完成工商登記。
據悉,水交所的監督管理由水利部和北京市相關部門聯合開展。水利部加強水權交易業務的監督管理,完善水權交易制度,規范市場準入、交易信用、技術經紀、信急披露、交易結算等交易行力,防范交易風險。 北京市相關部門按照國家和北京市交易場所管理相關規定,做好交易業務的日常監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