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
碳交易體系的設計者和參與者們,期貨是永恒不變的最終理想,甚至有人提出了期貨成則碳
市場成的論調。并且隨著“國九條”的頒布,市場再次堅定的認為碳期貨是要很快推出了。那期貨到底有什么魔力讓人趨之若鶩?本文就通過分析期貨對
碳排放權交易的意義及現貨市場目前的不足,來討論中國的碳現貨市場該如何調整以滿足期貨交易的需要。
一、 現貨市場的功能缺失
碳
排放權交易的原始動力是控排企業年度清繳前的配額短缺或盈余,在有儲存機制時配額過剩的企業可以繼續保留配額以供后續年份的使用。當一個市場流動性充裕時,企業可以將剩余配額變現,緩解短期資金壓力,并在履約前買回配額。但目前已開始的試點都還沒有證明在長周期內的充足流動性,在無人為干預的市場中,企業的擔心往往是今天賣出的配額明天能否買回來,或者買回的成本會不會過高?機構或者個人投資者是提高流動性的有效工具,但如果沒有企業來“接盤”,最終的風險將全部轉移給投資者。
同時,生產型企業往往是風險厭惡型的,在無法回避未來的風險時,企業的選擇往往是保守的不參與交易。對于有一級市場的試點來說,如果政府有償發放配額的預期(如時間和發放量)很明朗,可以預見的是企業一定會選擇在一級市場中購買短缺的配額。因此,現貨市場即使足夠大(配額量非常大)也難以解決無剛需的
政策產品在交易中的根本
問題---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
那么我國碳交易體系從一開始發展現貨市場就是錯的嗎?也不一定。發展現貨市場的過程是完善交易機制、培育市場參與者、挖掘真實供給和需求的過程。但市場設計者應該考慮到現貨市場的天生不足,并應有計劃的引導市場進行升級,直到一個完整的期現貨聯動市場的產生。
二、 彌補建設期貨市場的缺口
對于未來的碳期貨市場而言,還有許多的準備工作要做,此處重點討論兩個關鍵問題。首先,碳排放權期現貨定價基礎是配額的稀缺性和懲罰水平,一個確定價格下限,一個確定價格上限,當然,企業的邊際
減排成本會在交易中逐漸顯示出來。而期貨的價格往往是由信息來決定的。無論是對于控排企業還是投機的交易參與人,當市場不夠透明,很難對市場價格走勢進行快速分析,會喪失對沖風險的時機。因此,未來的期貨市場一定是要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夠有機會獲取能夠做基本判斷的數據。雖然投資市場本身就是因為信息獲得的不對稱而產生了盈虧,但發展一個健康的期貨市場一定要有基本的數據渠道。
其次,目前試點地區的市場架構都較為簡單,參與主體除了控排企業就是投機者,而交易所直接允許所有參與者進入交易所交易。表面上看這種方式會在短期內提高交易效率,但事實上,沒有了中間機構的參與,交易所即使能力再強,市場培育工作往往會變得更加費時費力。歐盟和加州的市場經驗都證明了中間商(broker)才是市場活躍的動力,也是連接交易所和控排企業的最強大紐帶。但目前各地的交易機制還不能夠滿足中間商的業務需求和風險控制功能,甚至基本的收益鎖定都很難解決。中國期貨交易,應該建立在一個完善的現貨市場架構之上,讓真正的交易主體發揮作用,因為除了大型控排集團,中小型企業很難參與到期貨市場直接進行風險對沖,而中間商的參與可以解決這一關鍵問題。
三、 發展碳期貨市場的建議
綜上所述,期貨市場的建設應該在以下三個前提滿足的情況下開始:一、國家減排政策、碳交易體系、相關規則、法律保障非常明確,政府的市場管理模式已經可以給期貨市場有足夠好的預期;二、現貨市場架構已經成熟,交易所、交易主體和交易模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已經進行了良好的梳理,且培育了能力非常強的一批中間機構作為交易順暢的保障;三、期貨或者類期貨工具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理想的情況是類期貨產品已經在現貨市場中使用或測試了一段時間,產品的功能和模式已經得到了市場參與者的基本認可,風險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控制不確定性因素。
中國的碳期貨市場該如何發展是一個宏大的課題,本文只想拋磚引玉,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頭腦風暴中,為祖國的碳期貨市場建設獻計獻策。路漫漫其修遠兮,
碳市場建設者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