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氣候變化和
減排責任時越來越多的用到
碳足跡這一概念,它可以從全球生產(chǎn)供應鏈的視角來描述產(chǎn)品消費所帶來的直接與間接
碳排放。CEADs團隊最新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2007年至2012年,中國家庭的碳足跡增加了19%,其中75%的增長量是由于中產(chǎn)階級和高收入群體的消費水平提高引起的。中國最高收入群體的碳足跡現(xiàn)在已達到歐洲平均水平,而三分之二的人口的碳足跡仍然處于相對較低水平。中國家庭碳足跡以及收入的不均等性是中國溫室氣體減排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該研究由CEADs團隊關大博教授(通訊作者,東安格利亞大學),劉竹博士(加州理工學院), 孟靖博士(東安格利亞大學)與Dr. Dominik Wiedenhofer(一作,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魏一鳴教授(通訊作者),張寧教授(暨南大學)合作完成。
該研究利用了最新可得數(shù)據(jù)(2007-2012),量化了中國13個收入群體(5個農(nóng)村和8個城市)對于服務、商品、食品、
交通和住房等的家庭消費碳足跡,發(fā)現(xiàn)了由于消費結構以及消費量的差異引起的人均碳足跡的不均等。城市中產(chǎn)階級和兩個收入最高的群體站42%的人口,但是貢獻了流動性碳足跡的78%,商品碳足跡的74%和服務碳足跡的75%。同時,城市和農(nóng)村貧困人口(人口的29.5%)僅導致與移動性相關碳足跡的7%,以及來自商品和服務的碳足跡總量的10%。
城市中產(chǎn)階級和高收入人群貢獻了中國總碳足跡的69%,迅速西方化的生活方式意味著更多的資源需求以及快速增長的碳足跡。假設每個中國家庭都達到城市高收入或歐洲人均水平,中國總的碳足跡將增長三倍。中國居民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對于減緩氣候變化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因此,在減少碳排放的不均等性同時,需要避免發(fā)展中國家向西方密集排放型的生活方式轉變,將生活質(zhì)量與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脫鉤。發(fā)達國家的消費者應該在倡導可持續(xù)消費上發(fā)揮帶頭示范作用,把低碳生活及可持續(xù)消費變成一種時尚的、令人向往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