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油氣,兩國之間的能源合作將會擴展到其他能源領域,包括
電力、煤炭、核電、甚至能源設備等各個方面。不過,中俄合作多集中在傳統能源領域,在新能源方面雙方缺乏火花。
2014年5月21日,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一份期盼已久的為期30年、總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長期供銷協議。大量的討論聚焦于協議中的購氣價格,主要原因在于價格
問題導致了中俄談判久拖不決。
然而,這份協議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協議內容本身,可視為中俄能源合作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協議的簽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俄雙方在能源領域的迫切需求。協議的短期意義是:對中國而言,霧霾治理迫切需要俄羅斯提供清潔的天然氣。對俄羅斯而言,則需要盡快向西方國家證明,對其的經濟制裁的影響將十分有限,因為可以很容易找到天然氣的其他買家。
長期而言,該協議有助于推動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包括石油、煤炭、電力等。因此,該協議對中俄兩國來說是雙贏的。
俄羅斯擁有十分豐富的能源資源。俄羅斯的天然氣國際貿易量占全球第一,石油和石油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43.3萬億立方米,占全球探明儲量的35%,天然氣開采量達4874億立方米,出口量1627億立方米。因此,俄羅斯在世界天然氣
市場中有比較大的話語權。
2013年俄羅斯占中國原油進口排名上升至第三,中俄兩國的合作包括協議中國向俄羅斯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作為交換,從2011年起20年內每年從俄羅斯獲得1500萬噸石油供應,俄羅斯將建設“斯科沃羅季諾—漠河”輸油管道。今后中俄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將更加多元化,包括合作模式方面。中俄石油合作將不局限于石油供應,還拓展到未來參與石油開發、加工和銷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