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業就直言:“光電和風電如處于同一資源區時,風電的綠證價將更低,現階段的買方無疑將更傾向于購買風電電量。同時,不同資源區的光電價格也不同,這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選擇?!?/div>
遠景能源光伏業務總經理孫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度電成本來看,綠證現階段會更傾向于風電。如果風電都用綠證,新能源補貼缺口將逐步緩解,這樣可能會有利于光伏補貼的及時下發,從而促進光伏的發展,推動光伏度電成本的進一步下降。”
在李鵬看來,“我們遵循可負擔的原則,如果愿意購買綠證,成本最低的清潔能源將優先讓渡給消費者,這樣用能企業在早期不會增加太多的用能負擔?!?/div>
曹仁賢認為,“綠證要考慮到前置發電成本,應根據不同發電類型,核定不同的綠證。在現階段條件下,是否可以考慮1個綠證對應風電1000度電、對應光伏800度電?”
不少受訪對象表示,綠證落實為光伏發電釋放了市場空間,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補貼資金不足和補貼拖欠的問題。“綠證提供的是一個自愿交易的市場,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是否交易綠證,畢竟很多企業面臨資金鏈的考驗?!敝袊h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政策研究主任彭澎告訴記者,“走綠證通道”,會有一部分企業通過賣綠證來獲取資金收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鑒于目前很多實施細則并未出臺,不少發電企業和用能企業,對綠證態度是“先觀察觀察,再等等看”。
綠證多指向消費側
關于綠證售出價格不得高于相應的國家補貼標準,是否會影響企業出售綠證的積極性?李鵬解釋說,“即使不設價格上限,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不會有人能以超過補貼的價格將綠證賣出去。設定價格上限只是表明不過度補貼的態度,但本身對于自愿交易的成交價格不會有太大影響。最近也在和相關部門溝通,會有一些優惠政策,第一批綠證只要售出,價格不會比拿補貼的收益低?!?/div>
此外,關于“綠證”和“補貼”的關系,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副處長徐國新在研討會上做了進一步解讀,“綠證交易是將售出量作為核減補貼的唯一依據,換言之,不申請綠證、申請綠證不掛牌、掛牌沒賣出去的,以上行為都不影響任何發電企業獲得補貼。而且發電企業賣出1個綠證,我們也只是通知電網企業來核減1000度電,不會影響到以前,也不會影響到以后所有新能源發電企業獲得國家補貼的行為。”
針對流傳的“7月1日之后會有相當大比例的綠證賣出,從而可以把這塊補貼完全覆蓋掉”的說法,李鵬進一步表示,這不是自愿交易承擔的責任,“我們更多希望綠證是小而面廣、對消費側的帶動,希望各環節積極參與進來。”記者獲悉,此前有機構專門開展關于綠證購買意愿的公共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霧霾等環境壓力下,85%受訪公眾認可綠色電力,愿意為綠電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