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瓶裝水供應鏈利益相關者出于自身的短暫利益,忽視環境保護,造成的直接和潛在的環境危害非常嚴重。在我們身邊經常見到人們將未喝完的瓶裝水隨便丟棄,以及景區瓶裝水瓶造成的嚴重污染等等。這樣的行為不僅僅帶來了地球水資源枯竭的危害,而且瓶裝水的生產及
運輸等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對環境造成了危害。受限于有限的信息披露,筆者無法獲知瓶裝水行業實際的水效與能效,以及塑料消耗量。以下的數據來源于網絡上某份瓶裝水行業調研報告:
水效與能效:由美國科學院院士Peter Gleick 發起的太平洋研究所估計,每產生1升瓶裝水,總共需要消耗3升水和約1/4瓶原油。2009年,Gleick & Cooley又發布一項研究稱,每產生1升瓶裝水,需要消耗5.6至10.2兆焦的能量。這相當于1.56至2.83千瓦時
電力。其中運輸環節和制造塑料所消耗能源占到了總能耗的96%,而包括水處理,灌裝、冷藏等在內的其余所有環節的能耗,加起來只有4%。塑料消耗量:根據太平洋研究所的計算,每生產1噸瓶裝水,大約消耗28.8公斤塑料(主要指PET)。與之相近,某國內行業官員也曾透露說,每生產1噸660毫升的瓶裝水,平均需要消費28.5公斤PET或PP塑料(僅為瓶身的塑料消耗量,不包含外標與瓶蓋)。 JUST Water 紙盒水,我們不一樣 市面上我們常見的飲用水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用塑料瓶包裝,這一部分是塑料高性價的原因。也有不少的飲料采用的是
玻璃瓶或者金屬包裝,一般用在價格比較高的高端飲料身上。而JUST Water就厲害了,用紙盒包裝。根據統計,與傳統塑料水瓶相比,JUST Water的環保容器有助于減少高達74%的有害溫室氣體排放。
JUST 公司的 CEO Ira Laufer 指出,JUST Water 意在從包裝和產地兩個方面顛覆瓶裝水行業。首先,JUST Water的礦泉水來源極富創新且符合社會道德準則——水源自紐約的 Glens Falls 地區,該公司收購當地泉水的價格是其它同行的6倍,這筆資金用于該地區完善優化水基礎設施。其次,JUST Water 產品外包裝的主要原料為紙和植物材料,大部分可回收,同時碳排放量也遠低于多數同行。最初,JustWater 外包裝中含有52%的回收材料,如今這一比例已經增長至82%。與此同時,JUST Water 鼓勵用戶重復使用品牌的瓶子——特意設計為大瓶口,以便于再次倒水進去。JUST Water 瓶裝水產品,從材料、工藝、水源認真設計,保證環境友好。但是遺憾的是,JUST Water瓶裝水產品并沒有以碳標簽的形式,讓人們能更好的知道自己消費的碳量。
差異化戰略——瓶裝水產品碳標簽“入場”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數據中心監測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3月底,飲用水企業的前五名分別是康師傅、農夫山泉、娃哈哈、華潤怡寶、可口可樂,其市場份額依次是23%、22%、18%、9%及7%(最新的市場份額排名可能有變化)。
市面上的瓶裝飲用水分為礦泉水與純凈水,主要區別是水的原材料不同:一種原料是天然的礦泉水(農夫山泉),另一種原料是天然水/自來水深度處理(怡寶)。目前這幾家國內品牌飲用水企業的廣告策略與營銷(差異化)主要體現在產品的水質、健康、科技、包裝設計等噱頭上。
消費者的認知提升,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除非遇到歷史性的事件,比如從2012年底開始的全國范圍內的霧霾,導致人們對大氣污染、空氣質量特別關注。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中國作為一個人均水資源和自然資源短缺的國家,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歷史性事件,一定也會導致人們對瓶裝水碳足跡的特別關注。飲用水企業如果敢于提前布局今后低碳消費時代,展現社會責任,以與眾不同的“產品碳標簽”方式入場瓶裝水市場,必定會收獲意想不到市場份額占有率。筆者認為瓶裝水產品碳標簽的量化時機已經到來:
1、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認知已經明顯提升。推動中國瓶裝水需求上升的,是崛起的中高產階層對衛生、健康的擔憂。然而,對自身美好生活居住環境的向往,致使城市中的綠色消費必將是大勢所趨。
2、可有效溝通消費者。消費者可以跨媒介得到有關碳標簽的信息。如通過產品企業的網站、在線銷售目錄和廣告、產品手冊等。此外產品碳標簽也可以看做企業的差異化產品策略。
3、展現企業社會責任形象,提高聲譽強化品牌。瓶裝水產品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常用產品,銷售形式多樣化。線上銷售方式:蘇寧易購、天貓、京東、品牌官網等。線下銷售方式:各大超市、零售小賣部,自助販賣機(城市商場、購物步行街、機場、地鐵等公共場所都有大量投放)等。在新零售新消費的新形勢下,對于飲用水企業來說,碳標簽是企業向其利益相關者展示氣候應對信息和努力的有效途徑,可以幫助消費者和商業合作伙伴更好地做出商業決策。
4、 瓶裝水產品的供應鏈并不復雜,另外主要能源消耗環節為運輸和制造塑料環節所消耗能源。而這兩個環節的數據相對完善,易于收集,產品碳足跡計算工作的門檻相對降低,國內越來越多的低碳專業機構能為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提供專業技術支持。瓶裝水企業供應鏈模式一般如下所示:
5、 自身企業
碳管理的需要。瓶裝水企業通過產品碳足跡分析,可以改善內部運營(優化物流運輸及銷售模式)、
節能減排(塑料瓶回收及新型低碳包裝材料研發應用)、節省成本,還可以作為一項營銷策略幫助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此外也是滿足市場需求、促進溝通的有效途徑。
結語
碳標簽于中國企業而言,是壓力與機遇并存。雖然碳足跡分析和碳標簽在中國還沒有大范圍普及,但國內近幾年也積極引進碳足跡分析標準,推廣碳標簽。我國瓶裝水市場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筆者認為關于碳足跡標簽,完全具備在瓶裝飲用水此類消費類行業開展試點工作條件,以此引導居民進行低碳消費,同時此項工作的推進也能夠促進行業的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