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
碳市場能力建設青島中心”(以下簡稱青島中心)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國際合作中心、青島市發改委共同指導下于2017年3月成立。青島中心將依托自身學科發展和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支持的優勢,立足青島、服務
山東、輻射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組建和強化地方性
政策研究和碳市場能力建設團隊,開展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低碳政策標準制定規劃、低碳技術咨詢、國際交流合作、碳市場能力建設及交易服務五個方面的工作。
青島中心將整合青島科技大學、山東省
化工研究院的資源優勢,具有國家級鍋爐測試資質、山東省能源審計資質、山東省清潔生產資質、山東省
節能評估資質、青島市節能量審核資質、青島市節能監測資質、化工產品監測認定CMA、CAL 、CNAS檢測資質、安全生產檢測檢驗乙級資質(山東省職業危害檢測與鑒定)、危險品鑒別與化學品物理危險性檢測、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乙級資質、環境檢測資質、安全標準化診斷與評審、安全培訓機構二級資質、工程設計及安全評價紙質、環境評價資質等環境、能源、安全方面的各種資質。
中心將協同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青島分中心、山東省化工研究院、青島市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國家和青島市的能源環境研究平臺,開展能源戰略與規劃、市場化機制研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能源環境安全咨詢評價等工作。具體在能源環境領域從政策研究、機制研究、制度設計、到效果跟蹤評價方面開展政策型智力支持,并從具體技術方面如咨詢規劃、技術開發、協同創新、合作交流、審核評價等方面開展具體的業務;在山東省化工研究院的支持下從事精細化工、生物化工和化工儀器儀表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以及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危險品鑒別與化學品物理危險性檢測服務、建設項目環境檢測與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安全評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安全培訓、企業安全標準化診斷與達標評審、安全“雙體系”輔導、化工設計、化工信息服務等技術服務。
(1)開展碳市場能力建設工作
2017年12月
電力行業配額分配的啟動,標著著我國碳市場工作正式啟動。按照國家對
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工作部署,按照先易后難、先局部后全面的工作思路,2020年將開展電力、
航空、
水泥、化工等8大行業的碳市場交易工作。
受控企業。目前,受控企業只是被動式的完成相關政府部門交代的配合核查核算工作,企業內部并未建立起碳排放管理體系,企業內部缺少大量的碳市場運作機制及碳排放核算要求的專業性人才。在缺少
第三方核查機構幫助條件下,幾乎不能獨立完成核算工作,這與國家要求企業能夠獨立自主完成碳排放核算工作要求相差甚遠,故企業有繼續提高碳市場專業能力知識的需求。
地方主管部門。根據國家機構改革,碳市場工作由國家發改委整體劃轉到國家生態環境部,地方將有發改委劃轉到環保局,環境保護系統內工作人員對碳排放核算核查、
碳資產管理、
碳交易市場方面未有深刻認識,故對環保系統內人員開展碳市場方面培訓,也是做好地方碳市場工作的必要條件之一。
(2)開展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研究工作
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將緊緊圍繞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中的關鍵
問題展開研究攻關,為綠色發展、資源環境主管部門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為綠色發展與經濟轉型升級理提供科學研究支撐。將“中心”打造成為運轉高效的市發展和改革委工作支撐平臺和可靠的決策智庫,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區域性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研究基地。
該中心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制度和政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規劃、制度和政策;促進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保障能源安全的制度和政策;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的制度和政策;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制度和政策;推進節能
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制度和對策;節能低碳技術及環境修復技術。
(3)開展“一企一策”工作(能源、環境、安全、碳排放)
中心將依托青島科技大學、山東省化工研究院的學科及技術優勢,聯合國家環科院、神霧集團、中電國際等單位,針對企業特點與行業特點,對重點行業選擇重點用能單位或污染物排放重點監察單位開展聯合診斷。在能源審計、清潔生產、污染物監測、技術咨詢、資金支持等方面開展工作,有效提升企業對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管理水平,提供在能源、環境、安全方面的技術咨詢,對節能技術、減排技術、環境監測、污染物治理、安全培訓、安全診斷等具體業務提供企業現狀的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徹底解決企業面臨的能源環境安全
難題。使得企業的能效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安全管控水平得以提升,促進我市企業在行業中更具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4)開展大氣污染物分析及污染源跟蹤工作
大氣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據統計,2016年我國發生重度污染2464天次,產業結構以傳統行業為主,能源消耗大、污染物控制難度大。當前空氣污染形勢嚴峻,主要存在空氣質量監測技術落后、監測能力不足、缺少檢測實時化、信息化、數據化、平臺化等問題。為推動環保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我校與中科院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共同研制的污染源檢測設備及系統已經在深圳市展開應用,采用基于物聯網的三網融合(互聯網、物聯網、手機互聯網)便攜式大氣環保監控系統來實時檢測大氣情況,為有效預防及改善大氣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針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現狀,可配合開展以下研究性工作:①大氣含氧揮發性有機物(OVOCs)高時間分辨率演變特征研究;②OVOCs 空間分布格局特征及與城市功能區分布關聯研究;③OVOCs 污染光化學非線性來源解析方法構建與應用;④OVOCs 組分和來源對臭氧生成的影響評估。
利用課題組設計開發的三網融合便攜式大氣環境監控系統,實現對大氣實時監測。通過實施監測,提供準確的環境數據,采用自主模式或遠程監控模式開展環境檢測任務,及時發現并改善大氣質量,實現對大氣環境監控的智能化。相比傳統的大氣監測方式,減少了人力及時間消耗,檢測過程簡單,時效性強,可隨時掌握污染物情況及來源情況。能有效提高我省(市)環境質量的綜合競爭力,使我省空氣質量檢測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空氣質量的源頭治理,精準治理提供重要依據,為國民經濟各行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平臺,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