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是人類面臨的世界性環境挑戰。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
碳排放國家,已經作出一系列關于減緩氣候變化的鄭重承諾。特別是在2015年11月召開的巴黎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宣布其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希望盡早實現這一目標。
目前,中國已經通過自上而下的管理、個人志愿活動和聯合非政府組織等積極參與到氣候治理工作當中,努力應對全球氣候的變化。中國正在實施若干
政策以改變其發展模式,促進國家和地區層面的經濟可持續增長,進而實現生產更清潔、碳排放量進一步減少的目標。
本文發表于Elsevier旗下期刊 Energy Economics, 旨在探討中國不斷變化的地區發展模式在實現碳排放減少目標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對數平均Divisia指數方法來評估中國自2000年以來導致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的七個社會經濟驅動因素。
結果顯示,由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使用結構的升級,中國的碳排放量自2012年以來已經趨于平穩。但是由于不同地區發展模式的差異,這些驅動因素對各地區碳排放量變化的影響則有所差別。
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能源混合使用導致某些地區碳排放量出現增長,但從國家層面來說,這兩個驅動因素減少了碳排放的總量。例如,從2013年到2016年,產業結構的改變導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1%,但是東北和西北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增加了1.7%和0.9%。
本研究分析為地區間合作提供了全新見解,使得不同地區可以向情況類似但碳排放量較低的地區學習,進而改善自身的發展模式。
英文原文作者:Jiali Zheng, Zhifu Mi, D'Maris Coffman, Stanimira Milcheva, Yuli Shan, Dabo Guan, Shouyang Wang
本文摘自Elsevier旗下期刊 Energy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