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徐晉濤:理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三個維度

2021-5-14 08:09 來源: 北大國發院

題記:2021年4月17日下午,北大國發院長三角論壇在上海舉行,主題為“邁向碳中和新時代:產業變革與資本機遇”。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北大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教授的演講內容整理。


2015年,在巴黎締約方大會上,產生了較有約束力的全球協議《巴黎協定》。我認為該協議有兩個關鍵成果:

一、參加大會的所有國家都接受,到本世紀末,將全球表面升溫控制在2度甚至1.5度水平。這意味著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爭論以及政治爭論告一段落。

二、主要碳排放大國都提出自主減排承諾。這非常不簡單,因為此前,或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之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立場非常不同。有了自主減排承諾,意味著中國、印度等國的立場有180度轉變,全球氣候協作才成為可能。

不過,這兩個成果也有遺憾之處,即排放大國自主減排承諾加在一起產生的結果,與2-1.5度目標相比還有非常大的鴻溝。如果僅滿足自主減排承諾,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升溫不可能是2度、1.5度,而可能是3-6度。所以大會提出,2020年主要排放國重新盤點自主承諾,加起來能與1.5度目標接軌。

中國2020年在自主減排承諾方面有巨大改進,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向全世界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與此前的承諾相比,文字差別不是特別大,但實質內容差異非常大。

對于碳中和,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終點條件。我們研究資源經濟學、動態規劃,都知道終點條件的變化影響整個規劃期內各階段的行為。確定碳中和的終點目標,排放軌跡就要發生很大變化。如果僅有2030年碳達峰這一目標,企業會想2030年之前是不是還是高碳行業的增長窗口期?

而設定碳中和目標后,則意味著利用2030年之前窗口期進一步發展高碳行業的可能性會小很多。投資界、企業界會注意到,要到本紀中葉碳中和、近零排放,2030年之前一定會更加強調低碳工業、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認為如下三個維度都值得關注:

第一,能源結構必將深刻調整。

過去,能源部門對能源結構調整已經有一些布局,著重發展了一些可再生能源,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空間分布也不均勻,所以又發展了火電廠為可再生能源調峰。當然,也有一些地方一直依靠傳統動能發展經濟,如今提出“雙碳”目標,對于化石能源的發展就需要比較深刻的再思考。

從國家戰略角度看,可再生能源發展應該會迎來非常大的發展機遇。習近平主席在參加中央財經委會議時專門提出“十四五”期間要致力于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這在過去是想不到的。

五六年前,我在參加一次能源會議時請教過相關專家,2050年非化石能源能否占據絕大多數?專家認為可能性不大。但現在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必將對此后的行動、規劃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只過了五六年,但站在今天的時點上看,中國已經越來越具備這方面的條件,技術和成本上都已經取得巨大進步。2012年,我在世界銀行一次會上聽到德國綠黨首席經濟學家講德國能源前景,2050年基本實現以可再生能源支撐經濟發展,基本退出化石能源,完全退出核能發展。當時這是非常令人震撼的能源發展目標。他講完后,世行歐洲部首席經濟學家補充說道,德國目標雄心勃勃,但不要忘了,要實現此目標,背后的基礎是中國技術,因為德國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風能設備皆來自中國。

前段時間,我參觀國發院校友所在的企業金風科技——全球第三大風機生產廠,銷售覆蓋全球30多個國家。我們自己的技術、設備已經在支撐多國綠色低碳發展,沒有理由不成為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主力軍。我們目前的技術條件,加上企業的努力,成本已經在不斷下降,而且已經足以占據競爭優勢。今年以來,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說明已經具備市場競爭力,經濟上也更加可行。

但不可否認,可再生能源發展還面臨多重阻力。要想使可再生能源快速成為中國能源體系的主要能源,體制上還需有幾個突破:

一、建設全國統一的市場。過去學習能源體制改革,專家一般認為中國能源體制的問題是國家電網一家壟斷,需將其分成幾個小電網。今天看起來又不同了。我們的調查發現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真正阻力恰恰是地方封鎖。因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反而豐富,發了電卻接不到足夠的遠程訂單,需要克服地區封鎖問題。國家發改委前幾年也針對此問題出臺了政策

二、要建立分布式能源。對于華北地區能源改革,國家支持力度應大一些,屋頂光伏發展更快一些。農村家戶都有屋頂產權,推進光伏發電沒有產權障礙。如果國家支持力度大些,可彌補煤改氣、改電工作中遇到的不足,也許對中國能源結構改革助益良多。能源結構改革,技術、成本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下一步要重點克服體制問題。

第二,碳減排要與自然碳匯方案并舉。

世界上有些發展中國家,像巴西承諾30%、40%二氧化碳減排是從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實現的,因為森林退化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不是吸碳。這方面我國做得最好。2019年中國在全球綠化發展中貢獻最大,約占世界的70%-80%。

中國人工種植林發展這么快,每年新增的碳匯為國家減碳排放強度貢獻5%-10%極有可能。碳中和就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提上議事日程,森林碳匯有可能變成特別主流的二氧化碳減排工具。這對中國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事情,對中國鄉村振興、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也特別大。

過去,我們不重視生態系統貢獻,好多政策看似環保,但拖了氣候行動的后腿。比如,東北在計劃經濟時期大量砍樹,80年代出現“兩危”問題(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此后國家不斷出臺政策,2016年實行了天然林全面禁伐,支持環保的人士都很高興。,認為我們在保護生態環境,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又進了一大步。

從碳匯角度,不是少砍樹就好。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才可能是碳匯,不健康的森林可能變成碳源。我國很多天然林都是退化的森林,很可能已經變成碳源,需要積極地人工干預,提升森林生產力,才會對國家碳中和目標做出貢獻。

比如中國的東北地區,需要重新考慮開放天然林經營,但前提是要積極實施體制改革,因為它是傳統國有林區,類似東北老工業,積淀了很多制度問題。實際上,地方在過去二三十年積累了很多改革創新經驗,但中央政府不放心,所以現在天然林全面禁伐。我認為應盡快解除全面禁伐,重新啟動東北國有林或全國國有林體制改革,引入市場機制,按“雙碳”目標積極經營國有森林,對國家氣候行動會有特別大的幫助。

此外,在積極經營森林過程中,不斷給國家生產綠色材料,可以助力在其他領域的替代。森林里有大量能源,潛力非常大。如果天然林保護政策能放松,有一定扶持,來自森林的生物質能源應該有很好發展潛能。東北自然條件和北歐、加拿大很像,沒有理由比那些國家做得更差。瑞典30%的一次能源來自于森林,我們應積極學習。

每年國家在化石能源、鋼筋水泥行業還有很多補貼,這些應盡快去掉,用來扶持可再生能源和資源。所以中國追求的碳中和,一是把生態系統的貢獻提升上來,二是為國家實現低碳綠色發展找到低成本藍圖。如果不利用生態系統功能,完全依賴化石能源減排,成本必然較高。

第三,政策影響難免全球聯動。

我們國家搞環保、能源結構改革,習慣于依賴行政及中央政府資源,對市場機制、經濟政策利用得不夠充分。

現在這些條件一個個在具備。比如2018年環境稅率還是定得太低,不足以改變企業、地方政府的行為。要想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環境稅率可以定得更高一些。2020年開始,我國宣布推出全國性碳市場,主要涉及電力行業。碳市場會出現碳價,使二氧化碳減排有了機會成本的概念。

現在有幾個因素對碳價格、投資、產業結構有很大影響。

近期歐盟出臺邊境調整政策,加速氣候行動,碳價格肯定上升。若碳價格上升非常快,歐盟的企業就會要求對進口產品按歐盟市場碳價征收碳關稅,如從中國進口風機、光伏,就要根據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征收。這就倒逼中國提升國內的碳價格,直接的方案就是中國也收碳稅。

碳交易也是產生碳價的機制,但目前還是電力行業。電力本身不出口,出口產品怎么出現碳價格?國家級碳市場就要快速地從電力部門擴展到所有行業,但究竟能不能跟上歐盟、美國邊境調整政策出臺的步伐?我認為壓力還是挺大的。

最簡捷的是,中國在出口產品上實施碳稅。以前碳交易試點最高也就70元人民幣,即10美元左右。假定未來執行20美元的碳稅,碳成本會上升很多,對傳統行業影響較大,當然也利于新興產業。全球最大貿易國是美國,美國會不會調整邊境政策?這個可能性在增強。

拜登競選綱領里特別重要的內容之一是要搞氣候政策,拜登政府會不會下一步把2009年的能源法案撿起來。他在美國國內最大的阻力是國際貿易中的不平等競爭。美國如果有了碳價格,自然也會實施邊境調整措施,對進口品征收碳關稅,逼迫出口國在國內征收碳稅。

在中國,我認為政府已經在著力逐漸鋪開碳交易機制。因為如果歐盟、美國一旦實行邊境調整政策,對中國出口導向的產業影響會非常大。今年我國預計8%GDP增長主要靠出口帶動。如果將來歐盟、美國都要開始征收碳關稅,對中國氣候政策就會形成倒逼。在我看來,碳稅是相對容易實現的機制,在中國有可能重新浮上水面,變成決策者考慮的工具,對未來經濟、投資、產業結構都將產生極大影響。

整理:董瑞強 |編輯:王賢青 白堯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