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中和:中國為什么提出3060目標

2021-10-15 17:40 來源: 正略咨詢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9月份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提出了中國碳排放目標:“爭取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之所以是“3060”,是因為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耗依然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遞增,同時,中國當前主要的能源供應還是化石燃料,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會持續增加。那么為什么提出“3060雙碳目標”?主要有四大原因——

關鍵原因1:關乎人類命運

溫室氣體被公認為全球變暖的元兇,對于人類社會的存續與發展而言,全球變暖如同“灰犀牛”一般,是正在逼近且影響巨大的威脅。

第一,溫室氣體效應客觀存在。

溫室氣體效應指由于與外界缺乏熱對流,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中形成的保溫效應,具體來說就是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天氣射入地面后,地面增暖后釋放長波輻射,然后被天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天氣變暖的效應。

按體積計算,溫室氣體占大氣層總氣體比例還不到1%,但其存在效果卻可以使得一個距離太陽1.5億公里的星球本應為零下19℃的地表平均溫度提升到零上14℃。

根據2019年的統計,相比工業化之前全球平均溫度已經升溫了1.2℃,這是由于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的。

第二,溫室氣體被公認為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頻發的元兇。

以1960年-2021年的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數據和全球氣溫數據為樣本,對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全球氣溫變化進行回歸分析可發現,其相關系數達到0.91,在統計意義上線性相關關系明顯。

1980-1999年間全球記錄的自然災害發生次數為4212次,到了2000-2019年間,該數字已上升到7348次,增幅達到74%。而其中氣候相關災害數量由3656件上升至6681件,相比過去增加了83%。最近20年發生的自然災害事件不管是在次數上還是在影響上均遠超過往。

第三,全球變暖與氣候系統的許多變化直接相關。

全球變暖使極端高溫事件、海洋熱浪和強降水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提升。部分地區出現農業和生態干早,強熱帶氣旋的比例增加;北極海冰、積雪和多年凍土逐漸融化、減少;氣候變化加劇水循環,影響降雨分布性,導致沿海地區海平面持續上升。

第四,對于人類社會的存續與發展而言,全球變暖是“灰犀?!?,自工業化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溫升已經達到1℃左右,并且升溫已經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自然界產生影響。

在2015年的《巴黎協議》中,各國已同意“在本世紀末以前,必須控制地球升溫于2℃以內,更進一步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之內”。相較于工業化前的水平,2011至2020年的全球地表溫度已升溫近1℃,距離《巴黎協議》目標的1.5℃只剩0.5℃的空間。

守住這0.5℃,就能使全球面臨缺水危機的人口減少50%、上億人能避免因氣候而貧窮、農作損失一半的機率減少2倍、1千萬人不遭海平面上升影響、4億2千萬人避免受到熱浪襲擊、防止150至250萬平方公里的永凍土融化以及保護無數動植物避免面臨絕種危機。

第五,權威報告指出如果維持現狀,不加以管控,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3℃,這將意味著地球可能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

升高1℃,極端降雨量就會增加7%,強熱帶氣旋將更為頻繁地發生,印度洋的季風降雨將更猛烈并且出現在不同季節……氣溫每增加1℃,極端熱浪發生的概率將提高9.4倍;升高3℃,以往十年一遇的大雨將變成十年兩遇或三遇,水量增加三分之一;過去十年一遇的大旱將成為十年四遇;氣候影響的地理范圍中,超一半地區會損失約49%的昆蟲、44%的植物和26%的脊椎動物;升高4℃,以前某國每50年一遇的熱浪同一時期將發生39次,平均一年多出現一次。

關鍵原因2:順應國際大勢

對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進行管控,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共識,各國紛紛積極響應。

第一,對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進行管控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統計來看,對于溫室效應貢獻最大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占76%;排行第二的甲烷對于溫室效應的貢獻占16%;第三名的含氟氣體僅占2%。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與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有近似的比例關系,目前仍然在以每年約1%的速度增長;甲烷主要來源于石油煤礦開采、城市垃圾處理等,與二氧化碳排放活動有著直接關系,其濃度增長自1998年開始趨緩,對于溫室效應的貢獻在逐漸變??;含氟氣體的主要來源是工業生產,同樣與二氧化碳排放離不開關系。

可以說二氧化碳是主要溫室氣體,其他溫室氣體多為二氧化碳排放過程的伴生產物。因此,管控二氧化碳排放是減少溫室效應、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

第二,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強的外部性,對二氧化碳進行管控成為國際道義的集中體現。

“外部性”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指經濟主體(包括國家、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

碳排放的正外部性在于降低了企業和國家的生產成本:例如空氣是全球共享的資源,但此前各國的生產單位對于“空氣”這一要素的使用卻并未支付成本,從而獲得了超量的利潤;新能源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生產和消費模式的創新將是全球共享的利益。

碳排放的負外部性在于對全球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全球溫度上升、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增多、環境污染、人體健康隱患等;如碳減排不力,政府將不得不花費大量成本于環境治理、污染防護等,無形中增加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成本。

盡管全世界各地區受到溫室效應影響的程度不同、先后不同,但只有全人類、全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才能減少碳排放的負外部性、增加整體的碳排放正外部性,從而達到全人類共贏的目的。

第三,為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各國紛紛積極響應對二氧化碳的管控。

截至2021年4月底,蘇里南共和國、不丹已實現碳中和承諾;瑞典、英國等已立法;歐盟、加拿大等國還在立法中;美國、日本、中國、南非等已明確政策宣示。聯合國的《巴黎協定》,歐盟的《歐盟綠色協議》、《2030年氣候目標》,美國的《清潔能源革命和環境正義計劃》,英國的《氣候變化法案2019年修正案》等已宣布了各自碳減排目標規劃。

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氣候目標,有20個國家(包括歐盟國家)發布了正式的政策宣示。提出目標但尚處于討論過程中的國家和地區近100個。

關鍵原因3:保障能源安全

能源與全球國際政治秩序、經貿格局密切相關,碳中和可以倒逼中國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對外依存,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第一,自“黃金-美元”國際體系崩潰后,“石油-美元”成為新的體系沿用至今,能源產業的發展與全球國際政治秩序、經貿格局密切相關。

“黃金-美元”體系: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三十五美元可兌換一盎司黃金;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匯價允許小幅度浮動,短期內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當時成立的兩家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分別用于控制匯價和對歐洲戰后的援助。

“石油-美元”體系:以沙特為代表的產油國,用美元進行石油交易結算,并將收益用于投資美國國債。目前,不僅石油,大部分大宗商品定價都用美元錨定,兩國貨幣匯率也需要通過美元進行換算?;粮裨硎荆骸叭绻憧刂屏耸停茉矗?,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div>

第二,石化能源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主導,而石化能源的獲取主要靠進口。

目前,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占主導,而石油和天然氣進口依存度高。在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占比超過50%,其次作為第二、第三大能源,石油和天然氣合計占比接近30%。2020年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穩定在73%左右,而天然氣進口比例降至43%。

第三,減少對外依存是保證國家能源安全首要任務。

中國擁有數條油氣進口通道。自北向南,從俄羅斯方向有東北油氣進口通道,從哈薩克斯坦等有西北油氣進口通道,南方有西南油氣進口通道,東部有延伸至非洲、南美、澳大利亞等的海上油氣進口通道。以上都是國家重要的油氣進口渠道,保障了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

關鍵原因4:助力大國復興

可再生能源是典型的制造驅動型產業,中國在相關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碳中和的實現將進一步鞏固該領先地位,且有助于實現均衡發展,助力大國復興。

第一,石化能源是典型的資源驅動型產業,而可再生能源是典型的制造驅動型產業。

石化能源的核心環節在于勘探開采,而可再生能源的核心環節在于能源種類轉化??稍偕茉磥碜裕翰痪鶆蛘丈浼拔找鸬牧黧w流動產生的機械能,如水的勢能、風的動能等;還有地表植物光合作用轉變的化學能等,如含糖含油作物、沼氣以及化石燃料等。

能源形式從初始的輻射能轉變為水勢能、風動能、輻射能和化學能等,再轉化為電能,最終成為人類用能。

第二,中國在光伏、風電、鋰電等可再生能源相關制造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顯示,中國在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領域均領跑全球;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占世界總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31.9%。

中國不僅僅占據了清潔能源的最大市場,而且在全球清潔能源的供應鏈當中扮演最關鍵的角色。例如鋰電:鋰電原料端主要為鋰和鉆的開采、精煉和加工,中國對這兩種金屬的精煉能力分別占世界的61%和72%;電池各部分(正極、負極、隔板和電解質)中,中國制造占52%-78%。再比如太陽能光伏:中國生產了主要上游原料中72%的多晶硅、90%以上的晶圓;下游光伏模組中72%為中國制造。

第三,中國清潔能源分布集中情況與經濟重點開發區域重疊度高。

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清潔能源基地有9個:分別在金沙江上下游、雅礱江流域、黃河上游和幾字灣、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遼。海上風電基地則是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區。以上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布局與振興東北、西部大開發等戰略規劃相輔相成,有助于各經濟重點開發區域發展。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