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告訴記者,鋼鐵行業的碳達峰目標已初步定為:2025年前,鋼鐵行業實現碳排放達峰;到2030年,鋼鐵行業碳排放量較峰值降低30%,預計將實現碳
減排量4.2億噸。“目前我國大多數鋼鐵企業還處于低碳發展初級階段,實現這一目標還是有很大的挑戰?!?/div>
而在今日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也明確提到了“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的具體實施路徑。
繼續壓減鋼鐵產能
首先是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執行產能置換,嚴禁新增產能,推進存量優化,淘汰落后產能。同時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重點,繼續壓減鋼鐵產能。
“今年工信部和發改委已經連續出臺了產能置換辦法等限制鋼鐵產能產量的
政策,再加上‘能耗雙控’政策的限制,今后鋼鐵產能的增加會越來越難?!敝袊撹F總經濟師王穎生告訴記者,包括下一步要實施的碳達峰行動方案,對鋼鐵產能的無序擴張都會有影響。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受鋼鐵限產政策的影響,粗鋼產量一直低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全國粗鋼產量同比增幅由上半年的11.8%,回落至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其中9月份粗鋼統計產量更是同比下降21.2%,三季度同比降幅在13%左右,其下降幅度前所未有。
在鋼產量下降的同時,鋼鐵需求仍在上升,這也帶來了鋼價的上漲和鋼鐵企業利潤的提升。
今年上半年,不少上市鋼鐵企業就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大幅增長,而近日鞍鋼、首鋼、柳鋼、三鋼閩光(7.160, -0.04, -0.56%)等上市鋼鐵企業發布的前三季度業績預告也顯示,凈利潤再次翻倍增長。
“今年1-8月,鋼鐵行業的利潤率達到了6.2%,是2018年以來的新高,說明供給側改革之后,今年出臺的一系列限產政策,對行業來說整體是有利的,” 王穎生指出,而從長遠看,對鋼鐵行業來說,今后每生產一噸鋼,要配合的
碳指標是多少,沒有
碳配額你就不能生產,要生產就要去買,這方面的政策很快會陸續出臺,“這意味著整個行業都要思考如何降低碳排放,真正為下一步的
碳中和創造條件,需要我們各個鋼廠在這一關下功夫?!?/div>
加速鋼企優勝劣汰
在今日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還提到要促進鋼鐵行業結構優化和清潔能源替代,大力推進非高爐煉鐵技術示范,提升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廢鋼電爐工藝。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深挖
節能降碳潛力,鼓勵鋼化聯產,探索開展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試點示范,推動低品位余熱供暖發展。同時推進鋼鐵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
對此,李新創對記者介紹,目前我國的鋼鐵企業以高轉長流程生產工藝為主,比如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約10.65億噸,電爐鋼產量占比只有10.4%,與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美國近70%、中國以外其他地區50%左右相比,差距顯著。而在碳達峰目標的壓力下,有序發展電爐短流程是工藝流程調整的必然趨勢。“2020年,我國鋼鐵積蓄量達114億噸,廢鋼資源產生量為2.6億噸,預計2030年我國廢鋼資源產生量將達4億噸以上,將極大地促進電爐短流程發展?!?/div>
多位行業內人士也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通過改變工藝流程結構以及改變生產參數(如增加球團礦用量、增加噴吹煤用量等)兩種方式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鋼鐵企業中長期需要做出的調整措施,在碳達峰行動方案的推動下,粗鋼供應有望逐年減少,行業兼并重組、綠色轉型發展也會提速,而相關成本也將上升。
據記者了解,國內最大的鋼鐵企業中國寶武集團,已經率先發布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時間表:2021年發布低碳冶金路線圖、2023年力爭實現碳達峰、2025年具備減碳30%的工藝技術能力、2035年力爭減碳30%、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
中國寶武總會計師朱永紅對記者透露,中國寶武將通過從原燃料端到生產制造端,再到使用端的深度協同來進一步降碳,包括加快突破低碳技術,以
新疆、湛江兩基地為試驗基地開展低碳冶金技術創新;加速智能化轉型,以數智化分析等技術手段為支撐,改善各鋼鐵基地關鍵技術指標;研發高強、耐蝕的綠色鋼鐵新產品,成立專業從事金屬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的歐冶鏈金等。
而
河北最大的鋼鐵企業河鋼集團也與國際礦石巨頭必和必拓簽署合作備忘錄,必和必拓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投入1500萬美元,與河鋼集團共同研究和探索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和路徑,圍繞氫氣直接還原鐵技術、鋼渣回收再利用技術以及鐵礦石塊礦的使用率提升等三大重點領域進行合作。
“碳達峰、碳中和對鋼鐵行業而言更是將帶來一次洗牌,超低排放、環保生產的鋼鐵企業未來具有更大發展空間,而技術落后、產能落后的鋼鐵企業將被
市場淘汰,我國鋼鐵企業的并購重組也將加快推進?!变撝叶麻L吳文章告訴記者。
國泰君安的研報則認為,碳中和背景下,2021年鋼鐵行業繼續壓減產量大概率會實現,優選高性能特鋼、減少鋼材用量或將成為趨勢,特鋼需求或逐漸上升,這將利好中信特鋼、ST撫鋼、甬金股份、天工國際、久立特材等特鋼及高端材料細分賽道龍頭。
而除了鋼鐵,傳統的工業耗能大戶還有
水泥,
玻璃,
有色金屬,來自減排的壓力,也將迫使相關企業加大減排技術設備的投入力度,以在愈發嚴格的限產要求下生存下來,行業集中度也有望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