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一年的狂飆突進后,中國的低碳轉型之路即將進入新階段,在綱領性的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布后,緊隨其后的
政策密集出臺。“1+N”的文件體系,將構建起中國達成“雙碳”目標的四梁八柱。
2020年,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被稱為“30·60”的中國低碳轉型之路便浮出水面,但具體怎么做才能達成目標,相關各方并不清晰。彼時,智庫的研究報告層出不窮,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對外發布的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大多要比2030和2060年提前好幾年。
如果從早期釋放的信息看,“低碳”轉型已經掀起一股熱潮,目標指日可待,但不久前席卷多地的“電荒”給現實澆了一盆涼水。中國的低碳轉型必須結合中國實際,作為低碳轉型中最為關鍵一環的能源轉型,必然不能脫離中國富煤少油少氣的能源結構。
“雙碳”轉型背景下,逐步減少對煤炭的消耗,增加清潔能源的比例,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也將是中國低碳轉型的現實路徑,但如何減少轉型陣痛,特別是短期內對經濟和社會的潛在沖擊,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
問題。
今年年初,“去煤”話題炙熱,一些產煤大省對煤炭行業采取極為嚴格的開采限制,本意是要引導煤炭行業綠色發展,但不巧遇到今年全球能源價格飆漲,煤炭價格快速上揚,使得火力發電企業不堪重負,某大型國有發電企業在
湖南的電廠由于使用劣質煤發生的事故引起行業警醒,11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短期內,煤炭占據中國能源供應的半壁江山的地位不會改變,新能源的大量上馬還需要破解現有
電力體系對新能源消納能力不足的
難題。當前中國新能源裝機量并不低,但能變成用戶使用的能源的比例卻不高,窩風窩電窩水的現象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觀,因此如何利用好存量的新能源尤為迫切,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當前各個企業蜂擁而上建設的新能源項目,未雨綢繆,當前要警惕新一輪的新能源裝機量過剩。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前走的每一步都將為未來埋下伏筆。長遠的思維,前瞻的判斷,是能降低轉型陣痛,以更小成本達成目標的必選項。
中國的“雙碳”轉型已經在路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出臺后,相關的配套政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密集發布,這些密如雨下的政策將對中國未來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雙碳”目標將對中國的生產、生活,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根本性變革,與西方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的自然達峰不同,中國需要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如何做好經濟增長與綠色低碳轉型的協同,將最終影響中國“低碳”轉型的成本,這筆賬需要提前算清楚,當前由于“運動式”減碳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恰恰是給未來敲警鐘。
轉型必然有成本,必然沖擊到現有利益格局,要看到轉型的路徑有很多,轉型的目標只有一個。
長遠看,中國的低碳轉型將催生出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但放在當下看,轉型帶來的陣痛已經顯現,中國要在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率先在國際社會探索出一條適合發展中國家的低碳轉型之路,挑戰不言而喻。
綱舉方能目張,“1+N”的政策體系就是中國“低碳”轉型的綱,最終是否能實現綱舉目張,地方政府和行業管理機構是否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政策的傳導和執行上不走樣,讓企業和個人等社會主體能夠與轉型共承擔和共繁榮。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雙碳”目標是否能夠以最合理的成本實現,將考驗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治理能力,也將折射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