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金融對促進“雙碳”目標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是金融行業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積極探索,中國工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在接受新華財經專訪時表示。
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后,各行業積極響應,著手構建低碳轉型路徑,轉型金融受到關注。但轉型金融提出的時間短,內涵界定仍在逐步完善過程中。“大體而言,轉型金融在‘一高一低’兩個要素上逐步形成共識。‘一高’是指高碳或高污染行業,在金融支持下逐步實現‘綠色’發展;‘一低’是指聚焦低碳轉型的項目與活動,也就是支持對象有清晰的低碳轉型目標與科學的轉型路徑。”周月秋說。
周月秋表示,轉型金融對促進“雙碳”目標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是金融行業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積極探索。創新理念體現為轉型金融支持高碳轉型科技突破。能源等高碳行業的有序轉型離不開科技推動,轉型金融支持的煤電
節能降碳改造技術、熱能回收技術、碳捕集與存儲技術等,都是未來實現高碳行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創新領域。
協調理念體現為轉型金融促進產業經濟均衡發展。一方面,轉型金融追求安全、效益、環境目標的協調,支持傳統能源低碳轉型與新能源的有序替代,助力實現能源體系的升級優化;另一方面,轉型金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產業升級,將為東北與中西部地區等傳統工業區的經濟復蘇、環境改善提供助力。
綠色理念體現為助力“雙碳”目標順利實現。推動發電、
石化、
化工、
建材、
鋼鐵、
有色、
造紙、
航空等重點高碳行業轉向低碳、綠色發展,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部署,轉型金融提供的投融資支持符合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可有效為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提供金融支持。
周月秋提到,開放理念體現為轉型金融可以擴大國際轉型標準交流。轉型金融關注高碳行業的發展過程,既是全球金融標準的“中國方案”,又對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有重大意義,有望在助力國內高碳行業平穩有序轉型的同時,增加中國標準的全球影響力。
共享理念體現為轉型金融推動轉型成果人民共享。高碳行業順利轉型將有效降低重點行業的環境影響,減少氣候變化風險,提高能源、生產、
交通、住房的綠色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將轉型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據周月秋介紹,全球轉型金融研究與實踐尚處起步階段。
政策層面,歐盟、日本、加拿大等提出了各自的轉型金融支持政策;機構層面,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部分境外金融機構已初步搭建起轉型金融標準與產品體系。總體看,可以將國際上的轉型金融實踐簡單概括為“目錄”“產品”和“標準”。
一是制定轉型金融支持目錄,以增加轉型金融的可操作性與透明性。目錄主要體現三個原則:“行業最佳”原則,盡可能支持轉型行業中與《巴黎協定》目標最接近、最具轉型潛力的優質項目,避免為高碳低效項目“埋單”。“非碳鎖定”原則,盡可能適應可以預見到的未來轉型技術,為技術更新保留空間。“無其它損害”原則,盡量保證不造成環境污染及大范圍失業等重大損害。周月秋表示,在制定國內轉型金融標準時,這些國際普遍性原則有借鑒意義。
二是推出可持續發展掛鉤產品,通常將碳
減排、降能耗等轉型條件與融資期限、利率掛鉤,激勵高碳企業完成轉型目標。該類產品的優勢是掛鉤方式靈活、激勵方式務實,可以根據資金需求方的轉型目標與融資需求靈活設置不同關聯條件,并根據轉型主體的績效完成情況確定是否展期或利率優惠,更好敦促轉型主體和資金提供方共同關注轉型目標的實施效果。
三是明確轉型資金管理與披露標準,防范“漂綠”風險。國際金融機構一般按照國際資本
市場協會(ICMA)確定的轉型金融業務管理“四大支柱”,從資金用途確定、項目評估與篩選、貸前貸后資金管理、報告規范四方面明確轉型金融管理流程體系,從轉型產品的目標理念、支持目錄、準入標準、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披露。周月秋認為,在我國轉型金融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必要構建起完善的業務管理、風險管理和信息管理體系。
周月秋表示,近年來中國工商銀行全面布局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工作。成立董事長掛帥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工行的任務使命,并針對未來低碳轉型目標、路徑、工具進行集中部署。
印發《“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投融資結構中長期優化策略報告》,將低碳轉型作為行業投融資政策研究及客戶選擇的重要因素;印發《關于完善
碳市場金融服務業務布局的意見》,明確完善碳市場金融服務的發展目標、工作機制和具體任務,加速推進與全國和地方碳市場的系統對接,提供交易、結算等金融服務。
擴充轉型金融服務范圍,對高碳行業實施到戶分類管理,堅持差異化政策,支持傳統能源清潔化轉型、綠色礦山、低碳交通、智能制造等領域的企業和項目,積極創新金融工具,引導、促進小微企業低碳轉型。如上海分行發放用于購買
碳排放配額與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的創新貸款,助力控排企業的
碳配額清繳履約;寧波分行助力寧波市“綠色工廠”建設,以低能耗、高能效的生產方式打造綠色制造體系。
工行還依托科技賦能引領轉型,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管理
碳足跡,為客戶提供低碳、高效的金融服務。例如,在
碳盤查方面,研發碳足跡管理數據統計系統,實現能耗信息數字化填報、標準化審批、自動化匯總。
此外,工行已經建立起研究服務國家碳中和戰略、低碳轉型決策和業務發展的有效機制,并形成轉型金融政策解讀、行業分析、標準制定、信息披露等領域的智庫研究體系。如,自2015年起,在人民銀行指導下推進環境與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研究,對火電、
水泥、鋼鐵、電解鋁等多個高碳行業轉型風險進行測算,為全球同業量化轉型風險,實施轉型金融政策提供工具。
據了解,目前工行受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委托,牽頭環境與氣候信息披露工作組,已將“轉型金融信息披露研究”作為重點課題,將在完善信息披露方面提出推進轉型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周月秋表示,未來工行將繼續堅定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進一步推進金融綠色低碳轉型相關工作,在防范化解轉型風險的同時,創造更多的“減碳效益”;深入推進自身和投融資低碳轉型,精細化管理運營碳足跡,同時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轉型金融產品和服務;打造全球同業溝通、交流和務實合作的平臺,為經濟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不斷完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做好利益相關方溝通,倡導低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