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如何有效利用數字經濟賦能區域協同發展,進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7月9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2)——數字經濟助推區域協同發展》,分析數字經濟應用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展與成效,探究數字經濟在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提升過程中面臨的現實
問題,并針對性給出相應解決路徑。
藍皮書指出,數字城市建設是京津冀發展數字經濟的有力支撐。數字城市建設不僅需要考慮城市內部自身新基礎設施的完善,而且需要考慮如何依托數字城市建設實現城市間的橫向協同,縮小城市間的數字化發展差距,避免因數字鴻溝阻礙京津冀城市群數字化協同進展。
藍皮書對標國內的數字經濟典型城市發現,2020年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從高到低排名依次為北京、上海、成都、
深圳、杭州、重慶、廣州、武漢、南京、青島、寧波、天津。實際上,自2015年提出“國家大數據戰略”以來,北京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處于國內首位。
2021年7月,《北京市關于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實施方案》發布,提出到2022年進一步鞏固國內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地位,到2025年成為國際先進數字經濟城市,到2030年建設成為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打造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六個高地”。
北京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具備較好的基礎條件,發展規模和活力具有領先優勢,通過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可以引領京津冀區域乃至全國率先參照北京模式高標準建設一批數字城市先行示范區。
具體到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來看,整體呈現北京“一枝獨秀”的發展態勢,天津及
河北各城市與北京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仍然較大,天津需要持續發力,成為區域內的第二個數字經濟增長極,河北省數字經濟產業空間不均衡現象顯著,各城市需要逐漸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圍繞自身優勢在部分領域形成數字經濟發展優勢,力求縮小與北京的數字化發展差距。
京津冀數字經濟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
數字經濟是實現我國碳達峰與
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藍皮書對京津冀城市群數字經濟發展與
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發展顯著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水平。
藍皮書顯示,200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數字經濟服務業在營企業注冊資本額呈上升趨勢,創新成果大幅增加,行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北京數字經濟服務業在營企業注冊資本額占京津冀比重逐年下降,天津和河北占比呈上升趨勢。
從行業發展來看,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數字信息傳輸業在營企業注冊資本額為14468億元,分別為數字技術服務業(6510億元)和數字應用服務業(1790億元)的2.22倍、8.08倍。京津冀城市群數字信息傳輸業發展規模較大,但發展態勢趨緩,其中北京以發展數字信息傳輸業為主,而天津和河北以發展數字技術服務業為主。
聚焦碳排放,藍皮書發現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呈上升趨勢,且分布不均衡。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為6.01億噸,較2009年(2.66億噸)增加了3.35億噸,其中河北碳排放量高達3.66億噸,分別為北京(1.42億噸)和天津(0.92億噸)的2.57倍、4.00倍。河北各地級市碳排放強度均高于北京和天津,一定程度上拉高了京津冀城市群整體碳排放強度。
北京以第三產業耗能為主,天津和河北以第二產業耗能為主,且三地的工業能源消耗結構不同。2019年,北京第三產業能源消耗量占各行業能源消耗總量的51.12%,分別比天津和河北高34.01個和40.16個百分點。
藍皮書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顯著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水平。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區域創新能力逐漸增強,整個社會的數字化、信息化水平將不斷提高,進而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化轉型,減少區域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