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歐盟宣布,從2012年1月1日起,將
航空業納入歐盟排放交易系統,涉及4000多家經營歐洲航線的盟內和盟外航空公司,屆時,所有落地歐盟機場的航班,均要支付“買路錢”。消息一出,即遭到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日本等國的強烈反對,但歐盟卻并未因此而態度松動。
9月27日,中俄兩國政府對外發布了反對歐盟將航空納入ETS的共同聲明。隨后,在印度新德里,中國與美、俄、印度、巴西、南非、日本等26國共同簽署了有關反對ETS的聯合宣言。代表美國航空業的“美洲空運協會”將歐委會訴諸歐洲法院,認為歐盟該措施不應適用于歐盟以外的航空公司。
俄羅斯、印度等國相繼表達了反對乃至反制歐盟ETS的決心,泰國國際航空公司總裁阿瑪拉南甚至聲稱,歐盟將國際航空業納入其
碳排放交易體系是一項“愚蠢的
政策”,這個政策目標雖說是為減少排放,結果卻可能是鼓勵轉機和增加排放。
然而,10月6日,歐洲法院做出裁決,認為歐盟將盟外航空公司納入ETS并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航空協定。歐委會氣候行動委員郝澤高指出,歐洲法院的裁決為航空業納入ETS掃清了法律障礙,該項措施將如期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實施。
據報道,歐盟氣候談判代表梅茨格在南非德班氣候變化峰會上表示,征收碳稅的決定是基于其區域內
法規做出的。德班氣候大會不論產生什么結果,歐盟都會執行碳稅決定。至于堅持執行的理由,梅茨格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直言,“因為碳稅只是很少一點錢。”
那么這一點錢到底有多少?據國際航協測算,歐盟的做法將使明年全球航空業成本增加34億歐元。同時,由于歐盟設定的免費配額逐年遞減以及航空公司機隊規模和航線網絡的擴大,航空公司需要繳納的“買路錢”也將逐年增加。
具體到中國航企,這絕非是個小數字。中國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董杜驕接受采訪時候表示,由于國內航空技術與歐美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飛機購買、航空人員培訓以及技術先進度不夠帶來的燃油成本較高,中國航企所需承擔的成本遠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根本不是歐盟所說的“小錢”。
根據相關統計,預計中國民航業僅2102年就將支付約8億元人民幣,2020年則超過30億元人民幣,9年累計支出約176億元人民幣。中國飛往歐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一年將增加1500萬元人民幣的額外成本。
黎雪榮對記者表示:“歐盟征收碳排放意味著所有降落在歐盟機場的航班,均要支付一筆航空碳費,這無疑會加重航空公司的成本壓力。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航空公司加入碳排放將促使企業在技術升級改造方面加大投入,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增強行業話語權。”
目前,中國航空
運輸協會的態度是,呼吁中國政府出臺相應政策和反制措施。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無論是反制,還是仍在進行的中國四大航企聯合訴訟歐盟單邊征收航空碳稅的行為,最后的結果可能都不會過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