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八版刊發文章《“雙碳”路上 中國闊步前行》,其中,聚焦
陜西榆林和西安,報道“雙碳”建設實踐成果。
日前,由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聯合主辦的2023碳達峰
碳中和綠色發展
論壇在
北京舉行。論壇以“貫徹新發展理念,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為主題,政府主管部門代表、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等與會嘉賓深入交流,共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近年來,中國各地、各行業在綠色發展道路上進行了諸多探索,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越來越鮮亮,“雙碳”路上,中國闊步前行。
陜西西安,京東“亞洲一號”西安智能產業園坐落于灞橋區,建筑面積相當于40多個標準足球場。這里是中國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智能物流中心之一,日處理訂單峰值超過80萬件。園區內所有屋頂上架設了光伏板,旁邊建有儲能設備,為園區提供清潔
電力,也為一件件快遞注入了“綠色能量”。
記者走進園區發現,這里有許多“低碳神器”,自動化立體存儲系統就是其中的“神秘武器”,偌大的倉庫里,堆垛機按照指令在軌道間穿梭,只有幾位工作人員在做輔助性操控工作。與傳統倉庫“燈火通明”不同的是,自動化立體存儲倉庫采用“黑燈”作業模式,借助智能控制平臺,不需要開燈,指令下達后,系統自動從倉庫調貨出庫,無需執行任務時,傳輸裝置可以在1分鐘內自動斷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