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低碳目標是明確的,然而實施路徑任重道遠。”近日,全國人大財經委調研室主任李命志在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大會上表示。
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建設,這個目標既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共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舉措,也是重塑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對此,我國出臺多項
政策:2021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碳達峰行動方案,涉及可再生能源、科技創新、循環經濟、
碳交易、
碳排放等方方面面,這也是我國強有力的政策承諾和行動方案。
此外,“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中,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資源配置合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13.5%和18%。
然而,“從這些年發展來看,可以說氣候行動的進展是不太理想的。”李命志表示。
3月20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發表了最新報告,預測全球可能在2030年到2035年間平均氣溫升溫會超過1.5攝氏度的閾值,這或將引發一系列極端氣候災難,包括洪水、山火等,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挑戰。因此,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低碳綠色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以我國情況來看,“十四五”規劃第一年,“雙碳”目標進展喜人,但受到去年疫情影響,經濟增長放緩,全年經濟增長3%,由于分母小了,所以目標完成進度不快。
“從未來五年來看,后三年的目標完成還是非常艱巨的。”李命志表示。
建筑低碳勢在必行
不管從國內還是國際的形勢都可以看出,低碳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焦點和大勢所趨。
截至去年11月,全球已經有195個締約方簽署了巴黎協議,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消費者個人,都在進行遏制氣候變化的努力。
“可以說這一點已經不光是一個政策的導向和社會的共識,實際上在很多領域,已經成為一個法律的責任、社會責任,也成為企業經營中無法回避的一個
問題。”李命志表示。
中瑞恒(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龍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當前,我國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建筑、工業生產、
交通等領域。其中,建筑領域全過程能源消費總量約總量的50%,在建筑運行階段使用
電力、熱力等導致的碳排放,約占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的21%。因此,建筑的
節能減排是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
碳中和的最主要任務,這也是我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的主要原因。
據介紹,建筑業分公共建筑和居民建筑,公共建筑包括醫院,學校,商場酒店、文體場館等。近年來,國務院、發改委、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等主管機關密集出臺了很多政策,都有明確的指標要求。在國務院《“十四五”
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明確要求2025年要比2020年降低13.5%的能源消耗。
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住建委從2014年起對公共建筑實施電耗限額管理,超出限額的要求整改并進行處罰,目前約一萬四千多棟公共建筑已經被納入限額范圍管理之內。
“我國從1998年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這些年一直在提倡節能。但作為節能服務企業,我們在實際開展業務中發現有幾大現象,比如節能技術沒有充分運用,部分公共建筑對節能降耗并不敏感;此外,醫院也是將用電安全放在節約之前,雖然可以理解客戶的考慮,但事實上許多單位仍然有很大的節能空間。”劉龍豹表示。
對此,2022年2月11日,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目標到2025年,力爭完成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化改造3000萬平方米,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園區、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不低于50%,新增熱泵供暖應用4500萬平方米,到2030年,太陽能、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比重約為15%。
“這個政策的意義非常重大,給出了時間表和量化指標。因此,在北京市政府發文之后,不少原本沒有這種節能概念的公共機構用戶主動聯絡我們咨詢節能方案。對節能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在碳達峰之前,正是低碳行業的紅利期。”劉龍豹表示。
不僅是北京。在全國范圍,我國已經有很多相關政策,相關法律也包含了《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都是對綠色低碳發展方面非常有促進和推動作用的法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經濟,202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
近期,國家發改委更新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23版,正在征求意見。此次修改涉及7個重要的方面,降碳更加明確,其中,強調基礎設施的低碳綠色發展是重要方面。
同時,我國建立了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制度,在固定資產投資里面還有節能審查制度、重點用能單位的管理,特別是我們實施推出了300多項國家的節能標準,其中有將近200項是強制性節能標準。這些標準特別是針對高耗能行業和終端用能產品實現了全覆蓋,這是我國的重要抓手。
政策支持低碳行穩致遠
不過,在李命志看來,從我們國家的國情出發,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但中國的資源稟賦、特有國情,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很難完全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提高能效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還有單位GDP碳排放控制制度,這是非常具有我國特色的一些制度,我國已經把節能減排指標納入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績效評價中,以此引導大家來轉變發展理念。
同時,也在不斷完善節能低碳激勵政策,比如實行促進節能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優惠政策,逐步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像能效信貸、綠色債券等。一個亮點是,國家出臺的一些綠色金融的政策,能很大程度上解決企業資金壓力,貸款的利率也低于
市場普遍利率。
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實行差別電價、峰谷分時電價等,現在也開始建立用能權的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以及碳
排放權的交易試點,推進合同能源管理,鼓勵各種節能技術和經營模式、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特別像電氣這些領域,建立了能效領跑者制度,推動終端用能產品、高耗能產業、公共機構提高能效,這些都是很具體的措施。
“全球經濟正在進入一個高成本的時代,俄烏沖突、美國貿易戰,疊加老齡化社會,資源能源成本、資金成本、人力成本,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是一個高成本的時代。所以,節約和提高能效對企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現在全球用的手機、電腦等等各種電子產品,全球有5400萬噸的電子廢棄物,能夠得到妥善回收利用的只有17.4%,這是聯合國的數字。實際上,現在很多企業已經發現,通過循環經濟對二手產品的利用不光是對社會有好處,對自身也有好處。相信一個高成本的時代,節能降耗是企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李命志表示。
中國質量
認證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謝肇煦也表示,中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比重占規模以上企業的60%,地位凸顯,在綠色企業供應鏈加速下,中小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不僅是社會責任問題,而是更為切實的發展方向、經營策略和市場空間問題,未來中國每年綠色低碳轉型和低碳產業發展領域的投資將會超過萬億,把握綠色低碳轉型機會,發揮中小型企業專精特新的優勢,才能迎接挑戰、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