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聯合國氣候大會顯示,2015年-2022年或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年,全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川冰量損失,全球各地區極端天氣頻發。氣候與生態變化所帶來的危機,已經成為人類不得不面臨的挑戰。
博物館看似是一個與世隔離的封閉空間,但事實上,它與氣候、環保等可持續性
問題密切相關。英國藝術委員會統計了2019-2020年英國的圖書館、舞蹈、文學、戲劇機構與博物館等不同類型文化機構的
碳足跡,其中博物館占文化領域總碳足跡的24%,排名第一。這一數據展示了博物館對于“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也向博物館提出更急迫的警示。
英國藝術委員會《文化、氣候及環境責任年度報告2019-2020》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定為“博物館、可持續與美好生活”。昨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可持續的博物館,可持續的藝術”主題
論壇中,與會嘉賓就“博物館如何可持續性發展”進行了討論。在討論中,“可持續發展”不再是一個宏大且遙遠的口號,而是具體到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博物館運營管理,與
政策層面的變革的探索。
從藝術家到博物館,促進“可持續的藝術”有這些做法
思考人類與自然關系,一直以來都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點。在“水系計劃”中,生態問題相關藝術家曹明浩與陳建軍從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出發,通過不斷往返于其所在的具體地質空間和其嵌入的社會網絡,討論都江堰這一水利工程史實中未被解釋的問題和忽略的細節,同時也對汶川地震后的政策和災后重建進行再思考。
與此同時,他們在水系的源頭區域,同草原上的牧民一起合作,通過研究牧民們的草場修復與保護、黑土灘治理的這類看似邊緣化的經驗,來重新探討由全球氣候變化、草原地質流變而引起的生態問題,試圖為大自然的其他物種提供出一個避難所。
在進行一系列的創作后,陳建軍和曹明浩認為,藝術家需要和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一起工作,找尋更多的方式去進行跨越邊界的對話,才能夠真正地形成反思。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陳曉陽則正在進行跨越邊界的實驗,在她的經驗中,從地方博物館到中心博物館、從藝術館到社區,形成良性交流與循環,不失為一種“可持續性”的探索。
陳曉陽所負責的廣州美術館是中心城市的美術館,它相比地方性的美術館會具有更多藝術與財力的資源,而對資源進行保護與再利用正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重點。因此,廣州美術館與周圍的地方美術館和藝術家達成了合作,在每次展覽結束后,廣州美術館會將藝術復制品和可重復使用的物料等贈予地方機構或個人,實現材料的可循環,也形成良性的從中心到區域的藝術資源交流。
除此以外,廣州美術館還開啟了一些社區項目,此類項目將珠三角的美術館視作一個社群,推動不同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比如,美術館曾與廣州北部一鄉村博物館進行合作,將村莊中報廢的老舊家具帶到了廣州美術館與
深圳美術館,并進行工藝再造與參與式設計,希望借此聯動,激發區域博物館的創意,也使得看似只得廢棄的木材煥發新生。
在新冠疫情期間,蓬皮杜中心重新思考可持續
但陳曉陽也提出了心中的困惑,“如何讓博物館不只作為觀賞性的機構而存在,也成為公眾思考的領域?”這一問題,正是法國蓬皮杜中心駐華代表、蓬皮杜中心與西岸美術館項目總協調人費保羅(Paul Frèches)分享的起點,他認為,“作為文化機構和博物館,當我們討論可持續發展的時候,就不僅只關乎意識和實踐,更關乎實踐的促進作用,博物館應當成為新想法的訓練田和先行者。”
蓬皮杜中心與“可持續發展”有極深的淵源,它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在這一時期,可持續性發展正在形成全球性的主流話題,環保與可持續性因此融入了該機構的DNA。
新冠疫情期間,蓬皮杜中心借機思考了應該采取怎樣的具體行動。通過50名員工長達三個月的內部研討與調研,蓬皮杜中心確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兩個重點,一方面需要改善機構的實踐與習慣,另一方面則需要提升大眾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敏感度。在這兩大目標之下,五個行動領域進一步細化其實踐。
首先,蓬皮杜中心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來提升大眾意識,比如開發相關的線上課程、舉辦線下論壇;第二點則涉及到資源的重復利用與多次回收:中心在布展結束后,將把可再次利用的資源捐贈給其他機構;第三點也是廣受大眾討論的話題,即蓬皮杜主展館將于2026年至2029年暫時性閉館,進行重新改造,通過開發倉儲設施、進行設備換新以及移除有害材料等,以期降低建筑40%的能耗;第四點關乎“公開招標和采購”兩個過程,在這些流程中,蓬皮杜強調供應商的環境評估與采購合同中的可持續發展條款;最后,蓬皮杜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環保的文化,他們鼓勵員工環保出行,也致力于降低和減少電阻污染。
不過,即使蓬皮杜中心所采取的措施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費保羅依舊強調,“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戰略與工作對于可持續發展這一議題依舊處在早期階段,還遠遠不夠,我們將繼續擁抱可持續性。”
缺乏資金與政策支持或對博物館可持續發展造成阻礙
如今,可持續性對于博物館而言,是一個雖被重視但卻面臨困境的議題。歐洲博物館聯合會2022年“氣候危機中的博物館”調查顯示,“70%的博物館稱氣候變化是其關注的議題之一,但尚有20%的博物館未將可持續性發展目標納入計劃。”超過1/3的博物館沒有獲得任何氣候相關的項目發展基金,近60%的受訪博物館表示,阻礙其可持續轉型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資金,其次是缺乏支持和政策引導。
這種匱乏,對于中國民營博物館尤甚。2022年,中國發布了《博物館運行評估辦法》,其中包含了“新增
節能減排相關指標,專項考察博物館節約能源資源、綠色低碳發展情況”的內容。但指標性考察主要集中在大型國有博物館的機構運營層面,民營博物館也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但卻無力解決。
活動主持人《藝術新聞》主編葉瀅認為,“只有更多參與到文化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工作中來,這一話題才能夠進行下去。”同時,博物館也應當繼續發揮其公共性,將可持續性作為一個長期的疑問,以更廣泛地匯聚聲音,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