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2023上海國際
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科學
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圍繞“科學引領綠色變革,攜手走向碳中和”核心命題,近20位世界頂尖科學獎項得主、中國兩院院士、資深專家學者和行業領先企業代表進行了交流。
與會嘉賓們指出,氣候變化、能源危機以及頻發的極端天氣,不斷向人類發出警醒;但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又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復雜系統工程。在這過程中既需要宏觀戰略規劃,需要基礎研究突破,也需要產學研用等一體的轉型探索,更離不開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在座專家認為,科技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通過代際傳承和努力,“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綠色低碳”這個“不可能三角”將轉變為高質量能源系統的“可能三角”。
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既是中國對全球的承諾,也展現了中國綠色轉型的決心。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
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杜祥琬介紹,目前中國的風電、水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裝機量已穩居世界第一,傳統能源的“富煤、少氣、缺油”已不足以概括中國的能源構成,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也應被視作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獎、中國科學院
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創始所長王中林以“從化石能源到海洋藍色能源”為題,分享了自己近期在溫州沿海開展科研的心得。他的研究朝著“重大突破”進軍,即希望用利用海洋波浪的動能發電。他提到,即便有些人認為這項研究為時過早,但目前全球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納米發電機,每年發表幾千篇論文。“不可能等著二十、三十年后有人敲門說技術方案在這里。現在從頭做起,才能在未來建立起自己的能源體系。”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阿特斯陽光
電力集團創始人瞿曉鏵描述了“特高壓輸電助力綠氫規模應用”的可行性方案,他指出電氣化、可再生能源發電和綠氫是實現凈零排放的共識路徑。他建議,采用特高壓輸送可再生能源電力,并在用能側電解制綠氫,以降低綠氫輸送成本。他認為,這尤其適合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和用能負荷分布錯位的情況,有利于實現電網快速脫碳,進而實現整個能源系統的脫碳。
本次論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并與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