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系列談
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深入理解推進“雙碳”工作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對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廣東正在加強
政策銜接、積極推進“雙碳”工作,穩妥有序地推動高質量發展。
推進“雙碳”工作的現實邏輯
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解決生態環境
問題的基礎之策,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階段。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推進“雙碳”工作,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協調好經濟增長和民生保障,重點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著力發展、聚集起綠色轉型的經濟力量,又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與民生改善相統一。這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必然選擇。
依靠創新推動產業、能源結構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發展。應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趨勢、抓住綠色變革的機遇,依靠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和能源結構優化升級。綠色低碳轉型是經濟結構升級的新方向,應著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
節能低碳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積極培育低碳零碳負碳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安全有序地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推進能源技術與現代信息、先進制造、新材料技術深度融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開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新階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將持續推進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行業、企業率先達峰。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應繼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區位優勢,突出重點任務,著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穩妥有序地推動高質量發展。
首先,加強政策銜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雙碳”是系統工程,既要增強全國一盤棋意識、形成合力,又要立足廣東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實際,全面落實。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
市場兩手發力,結合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和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促進珠三角核心區率先全面綠色轉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打造北部生態發展區成為“雙碳”樣板區域,帶動沿海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穩妥有序地實現“雙碳”目標。
其次,推進制造業綠色轉型。繼續發揮廣東制造業的優勢,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為主抓手,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廣東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再次,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利用區域創新的優勢,推動產業和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培育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綠色低碳技術,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作者吉志鵬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方醫科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曾香玲系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發展格局下消費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研究(2022GXJK004)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