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科技集團在上海國際碳博會期間宣布已于2022年達成既定的運營
碳中和目標,由此成為全球最早實現運營碳中和的綠色科技企業之一。
同期發布的遠景《零碳行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由于智能風機、智慧儲能、動力電池、智能物聯網等業務快速發展,去年該公司的能源消耗量相比于2021年增長了一倍,但通過能效提升、使用現場和場外可再生
電力等方式,去年其直接排放量和采購的電力熱力相關間接排放量的總和卻下降了約42%。截至2022年底,遠景全球運營層面的綠電使用比例已經達到94%,并將在2025年前實現100%可再生電力消費。
在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后,遠景的下一個目標是達成2028年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也即推動全球供應商零碳轉型。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孫捷對澎湃新聞等媒體表示,當前,已有超過150家重點供應商通過接入遠景的數字
化工具“方舟”
碳管理系統進行碳披露和碳管理,并承諾到2025年供應遠景的產品要實現100%綠電生產制造的目標。遠景還為供應鏈提供零碳工廠、智慧樓宇、分布式光伏、綠電、綠證、碳權益等解決方案。
供應鏈
減排往往是“最難啃的骨頭”。非營利機構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曾做過相關測算,供應鏈的平均
碳排放水平是企業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
據澎湃新聞觀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美大型跨國企業將減碳納入供應鏈管理,從一級供應商向上游逐級延伸,從而實現供應鏈上所有供應商的全覆蓋。比如蘋果在2020年實現自身運營的碳中和后,提出將在2030年實現供應鏈和產品碳中和的目標;施耐德電氣提出2025年前實現公司運營碳中和、2040年實現供應鏈碳中和;西門子提出2030年實現全球供應鏈減排20%的目標,到2050年實現供應鏈碳中和。
“碳中和并不是一個只抬高成本的過程。”遠景智能零碳產品首席科學家邱林受訪時說,遠景通過自投自建新能源電站獲得的綠電成本較常規用電成本反而更低。
在當前國內
市場,獲取綠電的方式由易到難可分為幾種:其一是綠證,即新能源電站發電后將環境權益剝離,讓用戶進行購買,在購買綠證的同時,疊加在外購電力上就可以稱使用綠電;第二種是綠電交易,通過與售電公司簽訂合約,在電力市場上獲取綠電的方式。中國2021年起啟動綠電交易試點,并在各試點地區逐步推廣;第三種場內分布式和合同能源管理,包括在廠房內建設光伏,也可以選擇讓其他投資公司投資;第四種是可再生能源資產投資。
用電量大及長期綠電需求穩定的企業,越來越多采用可再生能源資產投資模式。據孫捷觀察,“現在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尤其是數據中心、汽車供應鏈等需要大量綠電的企業,如果全部通過綠電交易來實現,成本太高。直接持有可再生電力資產正在成為趨勢。”
遠景正在推廣其零碳產業園模式。2022年,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園區內80%的電量由區域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直供,20%與電網交易,即通過電力交易中心購買綠電,最終實現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對企業而言,在‘能耗雙控’壓力下,使用零碳產業園的清潔電力,既能夠降低企業的用電成本,又能夠保持企業的用電安全,還能應對可能出現的碳關稅壓力。”孫捷說道。
據介紹,其零碳產業園模式正在快速復制,將走向西班牙、沙特、印尼等國家,覆蓋綠色能源裝備、動力電池、工業氣體、綠色
冶金、生物合成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