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要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離不開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最近,“聚交裂變”大中小企業雙碳融通創新
論壇在上海
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行,來自政府機構、龍頭企業、行業新銳、投資機構以及科技服務機構的代表100余人參會交流。在主旨報告中,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林千果研究員介紹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現狀和趨勢,指出這一前沿技術可以成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一個重點。
《上海市瞄準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推進新一代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應用,突破溶劑損耗、再生熱耗等關鍵指標,降低捕集成本。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應用場景向
化工、
鋼鐵等其他行業拓展,加快與儲能、氫能等技術的集成發展。
林千果介紹,所謂CCUS,是通過捕集、利用或封存二氧化碳,減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已造成全球溫度比工業化前升高約1.0。到本世紀末,如果要將溫度增幅控制在2,必須在207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固定、移除或抵消,最終實現二氧化碳凈零增加;如果要將溫度增幅控制在1.5,必須在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
在這一關乎人類命運的
節能減排進程中,CCUS扮演著重要角色。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預測:到2060年,CCUS減排貢獻量將達到10.5億噸二氧化碳。“10.5億噸估計占那時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總量的一半左右,可見這個技術對實現碳中和有多么重要。”林千果說。
目前,CCUS已應用于化工、燃氣、
電力、鋼鐵、
水泥等行業。在我國,一批試點示范項目正在進行。比如去年11月,中國
石化與殼牌、中國寶武、巴斯夫在上海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在華東地區共同啟動我國首個開放式千萬噸級CCUS項目,打造低碳產品供應鏈。這個項目將鋼材廠、化工廠、電廠、水泥廠等長江沿線工業企業的碳源通過槽船,集中
運輸至二氧化碳接收站,再通過距離較短的管線,把接收站的二氧化碳輸送至陸上或海上的封存點,為華東地區長江沿線工業企業提供一體化二氧化
碳減排方案。
封存的二氧化碳其實是一種資源。林千果說,二氧化碳有4種利用方式:地質利用是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石油儲層,利用替代效應采集石油等地下資源;化工利用是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將其轉化為附加值高、能長久儲存二氧化碳的化工產品;物理利用是利用二氧化碳易于達到超臨界狀態等物理性質,將其存入物理空間和載體;生物利用是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用于生物質合成,實現其資源化利用。
展望這一技術的發展趨勢,他預測:到2030年,碳捕集的成本將降低10%。“CCUS是鋼鐵、水泥、燃煤電廠等實現大規模減排的唯一技術,產業生態鏈長,商業機會巨大。技術和模式創新是CCUS未來大規模發展的關鍵。”
大中小企業雙碳融通創新論壇上,“上海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服務聯盟產業協同中心”揭牌成立,實現了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發起的“上海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服務聯盟”能級擴容。論壇舉行當天,這些產業科創導師與投融資機構代表參加了中小企業項目路演,見證了大企業需求發布,綠色低碳產業的創新生態“朋友圈”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