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在以“創新合作、綠色低碳,推動世界奶業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奶業大會上,
北京商報記者就
碳排放等相關
問題,專訪了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北京奶牛中心主任麻柱。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畜牧業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比重高達15%。畜牧業的碳排放來源主要包括飼料作物、動物本身及其排泄物、肥料生產、常規農業生產活動四大方面,碳排放占比分別為40%、32%、14%、14%。在世界范圍內,如何做好“
碳中和”,如今已經成為所有乳企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
麻柱表示,“在綠色低碳養殖方面,首農畜牧做了相關規劃,比如在奶牛的選育方向上,啟動了對奶牛飼料轉化效率性狀的選育。如果奶牛吃同樣多的飼料能產出更多的牛奶,就是飼料轉化效率更高,意味著更少的消耗和更少的排放,這也是綠色低碳養殖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同時啟動了對奶牛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性狀的選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動物性食品中,牛肉和牛奶生產是畜牧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排放量分別占畜牧業排放總量的41%和20%,主要原因是牛是反芻動物,主要以纖維狀植物為食物,胃里的微生物幫助它們消化植物飼料的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聚焦到我國,數據顯示國民每人每天的奶及奶制品消費量為63.4克。按照膳食指南均衡飲食預測,未來中國居民牛奶消費量將增加4倍。對此,不斷提高動物飼養效率,優先選擇高飼料轉化效率的品種,在保證動物源食品供給的基礎上減少動物的養殖量,增加動物產能,提高單位動物產能效率至關重要。
麻柱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生產環節上,目前國內很多企業也做了很多有益嘗試,比如牛舍設計、環境控制、能源減量消耗等方面有很多創新,這些工藝角度的提升,在保證奶牛生產性能的同時做到
節能減排,不僅有利于綠色低碳養殖,其實對于企業控制成本也是有幫助的”。
育種體系的不斷完善,或為奶業上游企業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助力。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育種系主任、國家科技部“十四五”奶牛育種重點研發項目首席孫東曉表示,“我國奶牛育種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到目前為止建成包括全國奶牛DHI測定中心、全國奶牛DHI測定標準物質制備實驗室、全國奶牛數據中心、種公牛站等,這些都構成了我國奶業育種技術體系的主要框架”。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世界奶業大會上,包括伊利、蒙牛、恒天然等乳企在內,都表示在減少碳排放、推動“雙碳”目標。蒙牛宣布通過單產提升、新能源利用、飼料改善、碳捕捉技術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上游牧場減碳100萬噸。伊利已初步突破了降低奶牛碳排放量的育種基因編輯技術,先后推出了5款零碳產品、打造了5家零碳工廠。恒天然也發布了升級減排戰略,計劃到2030年碳排放較2018年要減少50%,未來十年內投資10億新西蘭元用于可持續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