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有幾則與我國生態環境相關的新聞在同一天發布。
這一天,生態環境部通報,我國紅樹林面積持續增長,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這一天,國家林草局發布,作為全力打好荒漠化綜合防治三大標志性戰役的重中之重,黃河“幾字灣”攻堅戰正式啟動。
這一天,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二批12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山東有3處海灣入選。值得一提的是,3處美麗海灣中,煙臺獨占兩席——八角灣和長島廟島諸灣。其中,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的主會場,就落在八角灣國際會展中心。
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世界氣象組織等機構近日接連傳出的消息:2023年7月成為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日本核污水排放;夏威夷野火蔓延;南半球冬季異常高溫……
全球化時代,人們對“地球村”與“同呼吸共命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立足于山東,正在積極探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以“先行者”的姿態,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
這是時代潮流,亦是大勢所趨。
勇做綠色低碳的先行者
8月29日上午,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山東煙臺開幕。
開幕前一天,煙臺還是疾風驟雨,開幕會當天則雨過天晴,徐徐海風拂過“中國北方第一灘”,讓這座“城岸云浪·海上云貝”城市會客廳盡顯浪漫氣質。
開幕會結束后,緊接著,短短一天半的時間,全體會、洽談會、咨詢會、專題會等十幾場會議緊鑼密鼓地進行。國際組織代表、院士專家、企業代表、行業領軍人才、技術大咖等,圍繞落實“雙碳”戰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清潔能源發展、核應急管理體系等主題,提出建議,發表看法。
會場之內,與會嘉賓暢所欲言、深入交流,閉會的時間一拖再拖;會場之外,大家意猶未盡,走出會場再來一場面對面的對話。
對話、交流、研討,提出
問題、給出建議、達成合作,高規格的大會就是在這種爭分奪秒的氛圍中,通過一次次的碰撞才擦出高質量的“火花”。
要做綠色低碳轉型的先行者,山東行動要快。
去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發【2022】18號),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戰略布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國發文件賦予山東的重大戰略任務。
同年11月,山東省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動員大會召開,發出聚力推進先行區建設的動員令,并提出“十個聚力”的工作路徑。
今年年初,《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下文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印發,明確了山東16市的發展任務與重點。
今年上半年,《三年行動計劃》責任清單249項
政策事項中,已完成13項,按進度推進105項,持續推進131項。
推進過程中,山東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主抓手,按照“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思路要求,全力推進今年15000個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建設。
8月29日上午,在全體大會上,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孫愛軍介紹,2023年1-7月份,山東11532個實施類項目已開工11082個、開工率96.1%;年內擬投產項目3780個,可新增產值5270億元以上。在重點項目強力拉動下,1-7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長5.6%,好于全國2.2個百分點。
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城市之一,近年來,煙臺創新推出“一谷一區一島”建設,其中,煙臺的海陽市則錨定打造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區目標,舉全市之力推進丁字灣“雙碳”智谷建設。
在8月30日舉行的專題會議上,海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張金富提到,丁字灣“雙碳”智谷在全國率先實現核能供暖,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發出山東省第一度核電、第一度海上風電。
走在前,開新局。面對這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山東以大省擔當,穩經濟、挑大梁、探新路,勇做綠色低碳轉型的先行者。
擁抱發展的無限可能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
山東要保持“先行”的姿態,就意味著一方面要勇敢立潮頭,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做到永遠立潮頭。
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期間,成果展、裝備展同步舉辦。國內首臺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模型、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模型、固化封存30%二氧化碳的綠色負碳生物改性石材、第四代核反應堆技術高溫氣冷堆燃料元件、3500M深海懸浮探測作業ROV-VY150機器人……這些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山東制造”,讓參會的中外嘉賓贊口不絕。
打好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硬仗”,用足用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非常重要。不過,科技創新之路道阻且長,越是前人沒走過的路越是荊棘叢生。山東的企業頂住壓力,穩扎穩打,緊緊盯住“卡脖子”技術
難題,努力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碳達峰碳中和會議上,煙臺本土企業萬華化學集團總裁寇光武提到了8個方面的轉型之路——新能源、新裝置、新工藝、新回收、新利用、新循環、新的產業聯動和綠色的解決方案。“萬華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主要產品能耗比起2006年下降了90%。”寇光武承諾,萬華力爭于2048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通過技術創新、能源轉型、上下游合作,持續推動全產業鏈的低碳發展。
“科技創新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從來都很重要,但從未像今天這樣緊迫。要實現科技創新新突破,關鍵是增強創新策源功能。”在山東省決策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特聘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山東要下決心在“十五五”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取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落地山東,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
先行者是示范者,更是改革者。山東是傳統工業大省,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實現“雙碳”目標壓力很大。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山東的發展理念還要進一步“破圈”,發展方式還要進一步“升級”。
基于此,山東將這場增“綠”聚“能”的國際盛會,打造成為凝聚國內外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共識的平臺、探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路徑的平臺、展示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成就的平臺、權威發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技術標準的平臺、擴大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交流合作的平臺。五大平臺的搭建,凝聚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共識,讓世界看見山東的實力,更看見山東的努力。
不僅如此,大會期間還發布《中國綠色貿易發展報告2023》《海上光伏與風電發展報告》《中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白皮書》等多項報告,對于相關領域行業獲得重要信息、明確高質量發展標準,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
行同趨同,千里相從。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山東的未來,擁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