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碳”目標穩步推進,因“雙碳”而生、為“雙碳”而變的企業如雨后春筍不斷出現,正搶抓機遇駛入新賽道。
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
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碳達峰
碳中和國際
論壇(2023)9月20日至21日在
海南省海口市舉行。記者在會上獲悉,國內不少企業抓住“雙碳”機遇快速發展,經營范圍或產品涉及清潔能源、綠色材料、綠色金融等。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218.4萬家從事“雙碳”相關業務的企業,截至9月20日,2023年我國已新注冊45.1萬家,同比增加31.3%。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在講話中指出,2013年至2022年,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2%的經濟增速,生態保護重大工程、污染治理攻堅、新能源基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碳
減排等都成為新的投資重點,催生新的產業發展形態。
2022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18個新職業中,建筑
節能減排咨詢師、
碳匯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赫然在列,“雙碳”目標也在悄然改變人力資源結構和招聘
市場。
全球金融專業人士協會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汪喆介紹,目前全國已有400余人取得注冊綠色金融分析師能力
認證,經過培訓和認證的“綠色人才”們有了更廣闊擇業方向。
在論壇參展區,一塊寫著“碳星球”的展示屏格外醒目,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總體方案部經理李銀龍正在介紹,“我們通過衛星遙感等‘天空地’立體化碳監測和碳匯估算技術,實現溫室氣體監測、生態監測等,為碳匯量估算提供技術支撐。”
李銀龍認為,“雙碳”目標為空天信息資源應用開辟了新的商業賽道;公司接下來也將為用戶提供碳匯數據的平臺服務,致力于讓碳“可視化”。
近年來,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藍碳、氫能、儲能等能源轉型關鍵技術備受關注。2020年成立的中海儲能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已將鐵鉻液流電池長時儲能技術投入商業化應用。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前來咨詢的企業對技術優勢、成本、項目建設等很感興趣。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認為,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嚴峻挑戰,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力,碳中和將成為重塑國際產業和經濟格局的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