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又到了一年最熱鬧的“婚禮季”。有人笑稱“八天假期七天婚禮”“九月工資不用打給我了,直接打給國慶結婚的朋友吧”。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禮,很多人都覺得越盛大、豪華,才越顯得自己用心,對得起遠道而來的賓客。但同時也有一種概念正在年輕人中間走紅——辦一場“
碳中和”婚禮。
“碳中和”婚禮主打“減少
碳排放、達到碳中和”,說通俗點呢,就是指婚禮用品盡量做到環保、節約
減排和循環利用。這與傳統講排場的婚禮理念好像有點背道而馳,但相對于鋪張的傳統婚禮來說,“碳中和”婚禮的確是對浪費、鋪張和盲目追求儀式感的一種反思。
金屬材質的糖盒和太陽花種子紙餐卡。雪林/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
并且,婚禮剛好可以作為一種媒介,將環保理念傳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傳播學者羅森布爾曾指出,婚禮這類儀式傳播的是人們對“想象的共同體的建構”。一場婚禮儀式所傳播的文化,可以視作維系社會存在的紐帶。那么年輕人提出“碳中和”婚禮,崇尚和提倡的就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這將代替鋪張浪費和形式主義,越來越成為社會主要提倡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對于這種節約辦婚禮的理念就有了異議,開玩笑稱“參加碳中和婚禮,也可以不隨份子嗎”。這就要澄清一個誤區:“碳中和”不是要和“省錢”劃等號。婚禮用品確實存在很多不必要的浪費現象,比如:酒店婚禮所用的KT板、泡沫雕塑、仿真花、地毯、桌花等,完全可以循環利用?,F在很多婚禮堂、一站式婚禮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推出固定的婚禮場布供新人選擇,不僅減少了耗材,還同樣可以實現想要的婚禮場景,也節約了成本,減少了碳排量,一舉多得。
但對于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禮來說,一提到“節約”好像總顯得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來參加的賓客。此時,“碳中和”的概念就產生得剛剛好,讓年輕人找到一種新潮、前衛又有價值的理念,去合理化解釋自己的行為,慢慢地移風易俗,影響更多人的婚俗觀念,讓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
而且與刻板印象不同的是,很多環保用品的價格往往比一次性用品更貴。比如,金屬制的喜糖盒平均一個的價格在1.5元以上,而紙質的喜糖盒平均一個卻不足0.5元,一場婚禮往往需要幾百個喜糖盒,而金屬制的喜糖盒可以留下去裝其他小雜物,紙質的卻往往只能被扔掉,造成大量紙張浪費。
當然,在實際籌辦時也不用盲目追求概念??吹骄W上一些年輕人說自己的“碳中和”婚禮甚至安排了全素宴,沒有一道葷菜,足夠低碳。其實這也沒有太大必要,“葷素搭配”畢竟還是對人體更健康營養的飲食習慣,很多人也很難吃得慣全素的婚宴,盲目推崇可能反而讓更多人難以接受“碳中和”的理念。
8月22日,12對新人在青島舉行低碳文明集體婚禮
現實生活中,從一些不必要的環節做起,人人都可以減少婚禮的碳排放。比如婚禮場布用品盡量循環利用之前的物品;將接親環節使用的大量只用一次的物品,如龍鳳對杯、龍鳳對碗、紅傘、儀式紗等,清洗消毒干凈后在二手平臺轉出;婚禮用的請柬可以由紙質換成電子版,方便線上群發也減少紙張浪費……
不一定每一場婚禮都是“碳中和”婚禮,但希望每一場婚禮都有低碳的理念。這可能才是“碳中和”婚禮想要傳遞給人們最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