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已經成為資本
市場的熱門概念。據統計,截至2023年半年報,將近1/3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報告,圍繞ESG領域投資的公募基金規模也已超過5000億元。”近日,網易傳媒副總編輯張偉在“2023網易財經ESG趨勢
論壇”對《中國經營報》等媒體記者如此表示。
2020年9月,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雙碳”目標。三年來,我國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ESG投資亦進入發展快車道。2023年,隨著市場參與主體對ESG理念的理解進一步加深,ESG發展處于從討論邁向行動的關鍵時刻。
中證指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底,滬深300、中證500、中證800的ESG基準指數自2017年7月以來的累計收益分別比母指數高出2.12%、9.2%和7.7%,成份股中各有94.44%、80.46%和87%的上市公司采取了明確的碳
減排措施,平均社會貢獻值分別為557.19億元、50.36億元和244.21億元,反映ESG基準指數相對母指數的優異表現。
凝聚ESG共識
記者獲悉,“2023網易財經ESG趨勢論壇”以“凝聚ESG共識聚焦關鍵行動”為主題,行業內專家、學者和企業管理者一道聚焦ESG議題,共探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未來。
南方科技大學會計學講席教授及會計學創系籌備負責人、中國教育部長江講席學者、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財經咨詢專家曾曉亮表示,在資本市場上,高質量的ESG信息可以帶來顯著的市場效應。“ESG信息是有用的,尤其是對于需要融資的公司,這類信息可幫助分析師更好地理解公司未來的業績和表現,也可吸引機構投資者投資。”
在綠色金融領域,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當前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目前余額為27萬億元。中國已經落地許多綠色低碳的激勵措施,央行層面設置了
碳減排實施工具,地方層面也有不少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發布激勵機制,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綠色項目。”
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教授,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表示:“企業要百年常青,ESG是最重要的指標,其核心是
碳指標。要當全球一流企業,回避不了ESG,ESG在全球供應鏈重構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競爭力。”
全球低碳轉型背景下,ESG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值得注意的是,ESG發展從討論邁向行動的過程也面臨著相關
問題和難點。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副總經理、高級經濟師林殷從教育的角度分析稱,在企業氣候評價探索方面,缺乏正規教育和培訓計劃是可持續金融生態系統發展的最大威脅之一。林殷引用相關數據表示:“2021年,僅21%的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所有類型的教育活動,學位教育是極度缺乏的。”
綠色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已構建碳達峰
碳中和“1+N”
政策體系,對碳達峰、碳中和實施路徑進行了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在金融領域,“綠色”逐步成為新金融實踐的生態底色。近年來,相關部門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在標準制定、信息披露、政策激勵約束、產品和市場開發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綠色金融為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高級政策分析師劉珺如表示,ESG投資通過資源配置與影響管理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在資源配置層面,機構投資者將ESG因素納入投資分析和投資決策,能把資金引導到轉型過程中更具有韌性以及更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在影響管理層面,機構投資者為了實現對客戶及受益人的長期責任,必須對系統性風險進行管理,以確保長期投資收益和回報。”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平安銀行綠色金融事業部總裁朱育強表示,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綠色金融要扮演好四個重要角色,即區域經濟轉型的“推進器”、企業綠色發展的“好伙伴”、個人綠色消費的“引導者”、國際競爭合作的“護航隊”。據平安銀行測算,預計我國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路徑至少還需要130萬億元的投融資規模,這其中需要綠色金融強有力的支持。
渣打銀行華南華西區企業、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徐暉表示,金融工具創新和應用對綠色金融市場發展至關重要。“渣打銀行作為一家國際金融機構,主要通過自身的網絡優勢以及跟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促進企業綠色、可持續金融的發展。”
從投資角度出發,浦銀安盛基金價值投資部總經理楊岳斌表示,價值投資的核心要義在于研究企業的內在價值,價值投資與ESG結合能夠助力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資產定價方面,要警惕一些不良的行為,共同維護好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助力。”
“雙碳”時代的ESG實踐
當前,我國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雙碳”目標也為ESG投資發展提供了契機。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王曉書表示:“在投資市場上,‘氣候’或將成長為與ESG一樣重要的單獨議題,越來越多投資者把‘凈零排放’、ESG、氣候作為重要的投資主題進行考量。隨著氣候變化的急迫性,各國在氣候問題上達成更多共識,出臺了更多監管政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一些最基礎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來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衡量氣候風險。”
從機構的角度出發,富達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聯席投資主管聶毅翔表示,目前國內上市公司特別注重在中國的實踐,比如更多傾向于使用中國的ESG指南和框架。“相比海外上市公司,中國上市公司在ESG三個要點上的側重度不太一樣。國內公司可能在E(環境)方面需要做更多努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G(治理)方面。”
在新能源領域,協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董秘馬君健表示:“中國大陸的新能源產品已占到全球的80%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一定要走出去,更多地參加國際化ESG的治理體系和治理組織,同時要引進一些比較權威的減碳機構,這也是新能源行業的歷史性機遇。”
制造業方面,維達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ESG負責人莊圣知表示,歐美客戶在ESG方面有著非常先進的想法以及目標,但在產品實現的過程中高度依賴智能制造伙伴。“維達力嘗試在供應鏈上進行ESG實踐,相信通過供應鏈的共同創新,能夠為‘范圍三’(
碳排放核算體系)一些目標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