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1 21:05 來源: 中國日報
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與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和共建研究院方案
5月17日,全球首個“CCU及CO2礦化利用研究院”——四川大學-中國石化“CCU及CO2礦化利用研究院”宣告成立。該研究院將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層次低碳技術研發平臺。
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指出,中國石化和四川大學共同成立“CCU及CO2礦化利用研究院”意義重大。當前,全世界都在尋找綠色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大也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作為國有大型企業和重點高校,中國石化和四川大學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率先推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傅成玉表示,希望中國石化與四川大學的合作能在助推中石化向綠色低碳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探索出一條我國產學研合作的新路。
據了解,四川大學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新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中心,圍繞我國綠色低碳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更是率先提出了全球CO2減排不應是CCS,而應是CCU的新理念,開創了低能耗、低成本礦化利用CO2的新領域。
謝和平表示,雙方在今后的合作過程中,將聯合設立研發基金、組建研發團隊,申請國家重大項目、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實驗室,努力建成“技術開發—工程示范—產業化”完備的CO2礦化利用技術創新體系,力爭打造中國乃至全球CO2礦化利用的新興戰略產業。
變廢為寶
CCU(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Utilization),即二氧化碳捕捉與利用,是指把二氧化碳轉化成產品加以利用的一類技術,四川大學化工學院院長梁斌介紹說。
其原理是:二氧化碳與一些礦物反應,生成穩定、適于儲存的碳酸鹽。碳酸鹽可作為產品利用,如碳酸鈣可以做水泥原料。
“原來的CCS(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技術,是把二氧化碳捕捉下來,儲存在地下,但采用這種技術成本較高,儲存久了也可能揮發出來。”梁斌說。
四川大學與中石化正在合作的一個項目,梁斌舉例說,是把二氧化碳和磷石膏(磷酸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渣,主要成分為硫酸鈣;我國年排放5000-6000萬噸。)與氨反應,得到兩個產品,硫酸和碳酸鈣。如此一來,既把廢渣利用了,又把二氧化碳消耗掉了。
“目前,這項技術正向工業化推進,”梁斌說,“此項技術可以廣泛應用到鍋爐、電站、化工設備等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