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全面準確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方針,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這段話出自2024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的講話。
在當天的聯組會上,6位全國政協委員結合各自工作作了發言。其中,從事生態環保工作多年的黃綿松委員講述了他在
寧夏固原整治黑臭水體、建設“海綿城市”的故事。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固原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當地發展起特色農業、旅游業,越來越多的群眾端起“生態碗”,吃上“生態飯”。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寧夏固原的變化就是一個有力印證。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突出位置。各地大力開展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工作,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項目和企業,引導支持各領域各行業通過技術創新,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同比增長5.2%,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5%。
以
福建武夷山茶產業為例,以前當地茶農炭火焙茶,有時長達十幾個小時,不僅消耗大量木炭,也污染空氣。如今,他們采用智慧制茶系統,既
節能環保,綜合用工成本還降低20%左右,產能增加約35%。在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為更好滿足日益增長的充電需求,我國首個電動汽車智慧充換電示范區近日在
江蘇建成,約1300個充電樁預計惠及新能源汽車車主超50萬人。從食品、服裝,到建筑材料、家用電器,再到汽車、高鐵,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今天,我國有越來越多行業主動轉變發展思路,努力推動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這次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更長遠、更可持續的未來,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在全社會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