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最高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2024-3-11 14:11 來源: 中國環境 |作者: 陳媛媛

“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辦案規模和質量總體呈現穩健發展良好態勢,各領域辦案平衡協調健康發展。”3月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白皮書(2023)》,全面展示了公益訴訟檢察辦案數據。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89885件。其中,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83924件,占公益訴訟總數的44.2%。

“辦案效果持續凸顯”第八檢察廳廳長徐向春介紹說,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督促保護被污染的耕地、林地、草原、濕地約28.9萬畝,回收和清理生產類固體廢物528.9萬噸,向污染企業和個人共索賠環境損害賠償金9.6億余元。各領域辦案平衡協調發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向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報告關于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情況。報告充分展示了檢察公益訴訟發揮職能作用取得的成效,獲得充分肯定。一年來,全國檢察機關自覺服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守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全年共辦理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公益訴訟案件5800余件。新疆、兵團檢察機關開展“烏-昌-石”大氣污染防治公益訴訟檢察專項監督活動,共辦案91件。陜西省檢察院部署開展關中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監督,推動整治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等污染。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加大對溫室氣體排放、高耗能高碳排放項目建設、破壞固碳釋氧功能等領域問題辦案力度,助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最高檢發布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碳達峰碳中和典型案例10件。探索適用認購碳匯方式替代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福建檢察機關在163件案件中運用碳匯開展替代性修復,引導認購林業碳匯1.69萬噸、海洋碳匯1.81萬噸。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2023年4月12日,最高檢在河南鄭州舉辦首屆服務保障黃河國家戰略檢察論壇,部署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最高檢、水利部聯合啟動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專項行動。其間,沿黃9省(區)檢察機關聚焦未經許可取水、超許可水量取水等問題,辦理案件670余件,推動解決了一批黃河流域節水控水突出問題。最高檢指導沿黃9省(區)檢察機關因地制宜開展流域生態環境多層次保護,上游注重水源涵養功能保護,中游注重荒漠化治理,下游注重灘區保護等,形成保護合力。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部署開展“助力荒漠化綜合防治”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山東省東平縣檢察院針對黃河灘區亂建亂占違法養殖等損害公益行為,督促多部門協同履職,推動解決歷時15年占地150余畝的灘涂違法養殖歷史遺留問題。最高檢組織對2022年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警示片反映的234條問題線索集中交辦,并對其中16起重點線索掛牌督辦。以推進最高檢立案辦理的長江流域船舶污染治理專案為抓手,重點助力解決需上下游聯動、岸上岸下有效銜接的長江流域綜合治理突出問題。召開海洋公益訴訟檢察研討會,部署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聯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9件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指導沿海各地檢察機關圍繞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守護海洋自然資源、護航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集中發力,助力海洋綜合保護。

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最高檢與自然資源部建立公益訴訟檢察與土地執法查處協作配合機制。聯合農業農村部開展“公益訴訟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監督活動,深入排查整治選址不合規、質量不達標、建后管護不到位、建設資金流失、“非農化”等問題。截至2023年12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相關公益訴訟案件1426件。江西檢察機關開展耕地保護公益訴訟專項活動,督促挽回、復墾被非法改變用途和占用的耕地3.6萬余畝。黑龍江吉林遼寧檢察機關深入開展保護黑土地公益訴訟監督活動,守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吉林省檢察機關在“檢察長巡田”工作中發現外來入侵物種破壞黑土地資源公益損害問題,督促清除域內7.9萬畝豚草。最高檢發布濕地保護和荒漠化防治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引導各級檢察機關加大辦案力度,推動生態系統化治理和一體化保護。

更好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檢察公益訴訟是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公益司法保護“中國方案”。全國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制度效能,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工作機制,在更深層次促進國家治理。

聚焦綜合治理難題發揮職能作用。檢察機關針對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公益損害問題,統籌發揮一體化辦案、跨區域協作、專項監督引領作用,促進相關領域綜合治理。一是在流域綜合治理方面,最高檢發布“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典型案例”7件,為流域案件辦理提供參考指引。各級檢察機關依托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完善區域檢察協作機制,聯動開展線索發現、移送處理、同步監督等工作,推動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問題。湖北省檢察院從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全局性出發,突出長江、漢江、清江三大流域統籌治理,探索完善“屬地檢察+交叉檢察+巡回檢察”模式,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助力跨流域、跨區劃突出問題整治。廣東省檢察院與福建、江西、湖南等省檢察院聯合建立粵閨贛毗鄰區域、北江中上游流域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省際協作機制。二是在礦業污染綜合治理方面,針對污染往往時間跨度長、違法主體多、涉及領域廣、遺留問題多、行政機關職責不清等難題,檢察機關通過指定管轄、分級立案排除阻力等開展調查,督促不同層級、多個部門全面履職,依法追究違法主體生態損害責任。湖南省檢察院辦理的“錳三角”礦業污染治理案,涉及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安全生產風險、水土流失、農產品質量稅費欠繳等多重公益損害問題。檢察機關發揮行政公益訴訟督促協同作用同時,督促支持政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為礦業污染綜合治理提供了法治樣本。

依法能動履職推動訴源治理。不僅關注個案公益修復,更注重通過類案監督主動發現治理短板漏洞。通過個案辦理推動相關部門厘清職責,有效破解“九龍治水而水不治”難題。以案件辦理推動形成地方立法等長效機制,完善相關行業、領域、區域治理制度。湖南省株洲市檢察院推動市人大常委會將公益訴訟納入《淥水保護若干規定》等地方立法。

發揮公益訴訟預防性功能做好前端治理。注重從已發生公益侵害向前端延伸,探索預防性公益訴訟。最高檢直接辦理的快遞包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案,從循環包裝入手,協同督促行政主管部門、快遞龍頭企業、包裝生產企業和電商平臺在試點城市推動前端治理,聯合相關部門推動出臺《深入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5年)》。

創新方式方法更好釋放治理效能。一是在修復方式上創新服務治理。山東省檢察院出臺《關于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檢察適用替代性修復的指導意見》,22件公益訴訟案件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等替代性修復方式。二是在工作機制上創新服務治理。江西省檢察機關持續深化“檢察建議+調研報告”辦案模式。2023年全省運用該模式,共呈報調研報告119份,其中103份獲地方主要領導批示118次,推進耕地保護、污染治理、安全生產、個人信息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訴源治理。

踐行高質效辦案價值追求

圍繞“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檢察履職辦案基本價值追求,全國檢察機關落實以可訴性來提升精準性和規范性,持續提升公益訴訟檢察辦案質效。

強化上級院引領。最高檢帶頭發揮頭雁效應。長江流域港口眾多,因船舶流動、監管分散、責任不清,船舶污染治理難。最高檢經調查核實,決定對長江船舶污染問題以公益訴訟立案,采取最高檢負責主案、長江經濟帶11省(市)檢察機關同步辦理關聯案件的“1+N”辦案模式,分層監督、整體推進。截至2023年底,共摸排線索632件,立案辦理575件,推動新建和改造船舶防污染設施、完善船舶拆解監管體系,優化船舶污染物接收收費模式和價格,促進多部門協同、全流域聯動治理。

打造不同層次的辦案規范體系。最高檢制定非法采礦、土壤污染等領域檢察公益訴訟辦案指引。河北省檢察院針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中的大氣、水、耕地、礦產、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8種具體類型分別制定公益訴訟辦案指引。

深化運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通過法律監督模型最大程度激發“數據”對公益訴訟檢察辦案效能的放大和倍增作用。陜西省檢察院專門印發《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和公益訴訟數字檢察工作的通知》,指導構建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大數據監督模型4類29個。山西省檢察院針對轄區內企業超許可取用地下水、未依法安裝計量設施、未依法繳納水資源稅費等違法現象,推廣應用水資源保護法律監督模型,在全省范圍內發現相關線索985條,辦理類案15件。

強化技術手段輔助辦案。積極應對檢察公益訴訟案件涉及領域越來越廣、專業程度越來越高的新挑戰新要求,加快打造以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快速檢測為代表的檢察公益訴訟技術支持體系。北京市密云區檢察院以北斗導航衛星遙感數據為基礎,對地點偏僻、手段隱秘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排查,摸排線索48條并全部立案。

深化部門協作社會公眾共同參與

不斷增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作,形成監督、協作的聯動網絡。一是推動與司法機關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協作交流。最高檢聯合最高法首次向社會共同發布行政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在首個“全國生態日”發布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聯合最高法、公安部、水利部等部署開展長江河道非法采砂專項打擊整治、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行動。海南省檢察院第一分院與海口海事法院簽署《關于共建海洋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協作機制的備忘錄》。二是搭建多方協同機制,凝聚公益保護合力。最高檢會同國家林草局健全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攜手抓實林草濕荒保護治理。各級檢察機關積極探索聯合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主管部門會簽協作配合機制,建立河(湖、林)長+檢察長協作治理機制。湖北省檢察機關聯合發改委、生態環境等14家省直單位會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三年實施方案,聯合經信、自然資源等17家省直單位會簽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青海省檢察院與省自然資源廳等7家單位聯合建立“中華水塔”守護人+公共利益代表機制,致力構建協同“護塔”生態保護格局。

匯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公益保護。持續豐富社會公眾參與形式與載體,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有效夯實公益訴訟群眾基礎。一是深化“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運用。2023年在全國全面推廣上線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共招募、聘請“益心為公”志愿者11萬余人,志愿者通過平臺提報并推送至檢察辦案系統的線索共1萬余條。各級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案件專家咨詢網共發起案件咨詢、邀請參與聽證、邀請跟蹤觀察共計1.9萬余件。二是健全完善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銜接轉化機制。湖南省張家界市檢察院將檢察建議轉化為市人大重點處理建議督辦件,推動市政府投入2370余萬元啟動永定城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建設。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