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國提出“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已有3年多時間,國內經濟也因此發生重要變化。放眼全球,碳中和逐漸被不同經濟體提上日程。
在實現這個涉及能源改革的目標過程中,被討論較多的話題包括如何平衡發展與變革、如何科學設定碳中和目標、投融資將受到怎樣影響又如何作用于碳
減排。在3月24日~25日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
論壇2024年年會上,這些話題都被廣泛提及和討論。
“減碳與增長以前是一種相互沖突的關系,現在轉化為了相互協同共贏的關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首席顧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通過創新實現減碳目標,對發達國家來說有利于它們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更重要,實際上通過綠色發展可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
“現在有很多的
市場失靈,其實是研發不夠導致的市場失靈。”面對全球碳中和領域的投資不及預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認為,戰勝市場失靈,需要好的
政策和明確的前進方向,也要降低資金成本。
以變革促增長,關鍵是技術和制度創新
去年12月召開的COP28大會上,最令人關注的是首次提出要轉型脫離化石能源的目標,同時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增長兩倍,能效提高一倍。而最近,部分大型汽車跨國企業宣布退出電動車開發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加上今年是全球大選年,地緣沖突還在持續,市場對政策不確定性、能源沖擊等擔憂有所提升。
劉世錦認為,加快綠色轉型,首先,實現碳中和的長期目標不能動搖或者后退;其次,要落實責任,完善激勵機制;再次,綠色低碳產業的增長目標應適當調高,新技術、新產業的替代速度要加快。
目標決定預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巨大的外部性,目標的確定性很關鍵。但在轉型過程中,外部性特點也會引發企業、政府對成本、盈利的擔憂,影響轉型動力。
不過,劉世錦指出,減碳與增長以前是一種相互沖突的關系,但現在轉化為了相互協同共贏的關系。通過創新實現減碳目標,對發達國家來說有利于它們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實際上是通過綠色發展來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
“有低碳的壓力才有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绷_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及大中華區副總裁許季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低碳壓力首先體現為需求拉動的變化,在抑制傳統能源需求的同時,也會催生全新的需求、拉動全新的市場,比如生物柴油等新燃料。最終,需求拉動的技術進步、成本下降,也將帶來供給端轉型升級,創造更多的新質生產力。
許季剛認為,企業不能只把
碳排放視為負擔,更應該作為生意。“(當前趨勢下)在轉型和發展之間,可能沒有真正的優先級關系,轉型是發展的唯一選擇。不考慮轉型的發展,或許會增加未來的淘汰可能?!彼J為,越早順應趨勢的企業,將越早擁有新的競爭優勢。
“我們要意識到,與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不再是坐而論道,而是已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研發和產業投資?!眲⑹厘\說。
但要加速“雙碳”進程,劉世錦認為,關鍵依然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而且要走在前面?!皬母旧蟻碇v,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靠的是全面系統的技術,創新及其帶動的低碳綠色產業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策,是處理各種矛盾、理順復雜關系的關鍵所在?!?/div>
斯特恩也從投資角度提到,面對投資領域的市場失靈,依然需要政策和前進方向更加明確,以此鼓勵研發、推動投資。“(氣候治理領域的)投資有時候是凱恩斯式的,有時候是市場回報(驅動的),但還是要看看預期是什么,比如經濟到底往哪里走?這些才是最主要的,也就是我們要有戰略性的路徑選擇,才能實現這樣的轉型?!彼固囟鞅硎?。
降低資金成本,發揮市場力量
“當然我們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開始時也出現過偏差,比如有的地方搞拉閘限電、運動式減碳。中央政府發現
問題及時糾正,提出要盡快由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碧岬铰鋵嵷熑巍⑼晟萍顧C制,劉世錦表示,隨著“雙碳”目標提出,國內社會各個層面都已經出現重要變化,但要加快由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的轉換,還要積極創造條件,提出與實現“雙碳”目標相適應的減碳量化指標。
他進一步指出,這一量化指標,應該既包括全國層面的,也包括各個省市縣區層面的,再進一步分解到各個行業和企業,并建立起可核查、可追責的責任體系。在企業層面,則應普遍形成
碳足跡捕獲和碳賬戶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推動更多企業進入碳
排放權市場。
“以往我們講減碳是自愿和強制相結合,可能更多的還是強調自愿。但是在減排壓力如此緊迫的情況之下,至少在生產領域應當實行普遍的強制性減排,只有建立起強有力的量化責任體系,才能夠激發各個層面特別是企業強勁、持久的減排動力,
碳市場才能夠提高效能。”劉世錦認為,減碳責任體系、碳賬戶等都屬于減排制度設施的建設,過去進展不夠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成本過高,既包括技術成本也包括交易成本。
斯特恩提到,企業在能源轉型方面不能走得更深,往往是因為沒有那么多時間,而這僅靠碳定價、碳市場難以解決,還需要做得更多。他指出,需要有混合的融資方法、更多多邊合作銀行的參與,讓資金成本降下來,尤其是把新興市場的融資成本降下來。
對于政策(包括標準、補貼)和市場在綠色轉型中的不同作用,許季剛對記者表示,轉型往往是內因和外因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要看到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從國際經驗來看,初始階段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但隨著產業鏈或企業發展,則更需要依靠市場,后者的作用也會更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與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對話過程中,庫克還提到了人工智能在碳中和領域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如果沒有使用人工智能,蘋果不可能實現當前資源循環利用的水平。
“它(AI)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使得工具箱中有了新的工具,使得每一家公司都更有可能實現他們碳中和的目標。在人工智能以及可持續發展之間的交叉點,未來幾年中一定會有很多創新?!睅炜苏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