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詮釋生態之變,生態之變折射發展之變。
在中國
有色集團大冶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色大冶”)智能工廠里,綠色轉型升級后的“一鍵煉銅”引人注目,全鏈條智能化生產,讓高純陰極銅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優于行業水平。
在開發區·鐵山區大王鎮下劉村的全頂智能化溫室里,運用新型基質藍莓立體栽培技術、現代設施、農業科技與智慧農業物聯網等創新技術模式栽種的藍莓盡顯“科技范兒”。
風生水起逐“綠”行,千行百業探新路。仲夏時節,我們行走這方熱土,目光所及皆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諧共生的場景,切身感受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帶來的變化。
下陸區長樂山循環經濟產業園
傳統產業不傳統 工業增綠注動能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
曾經,過度依賴資源的黃石因粗放型發展,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謀發展,更謀持續發展;要增長,更要綠色增長。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引領黃石開始綠色蝶變。
下陸區因廠設區、因廠興區,是黃石這座老工業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嚴重依賴傳統重工業、工礦業,面臨綠色轉型發展的巨大挑戰。
近年來,下陸區委、區政府圍繞建成首善之區目標,緊扣轉型發展不動搖,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轉型、企業升級轉型,交出了綠色轉型發展的“下陸答卷”。
炎炎夏日,走進中色大冶冶煉廠,經過9個月的停產升級改造,廠區面貌煥然一新。16層樓高的澳斯麥特爐前,銅精礦入爐很快化為滾滾銅水。
“新中國自行設計、施工且全部采用國產設備建成的第一座大型粗銅冶煉廠”“巔峰時粗銅產量占到全國四分之一”“世界上最大、單爐運行時間最長的澳斯麥特反應爐”……這座工廠曾經榮光無限。
可幾十年的粗放式發展,終究還是走到了盡頭。向綠,是痛定思痛后的轉型。
發展的“含綠量”彰顯增長的“含金量”。綠色轉型不僅是
節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也賦予產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色大冶冶煉廠2023年3月啟動了全生產系統完善改造,共涉及52個子項目?!巴ㄟ^全面改造升級,如今已可以滿負荷生產,我們正全力沖刺年營業收入400億元的目標?!敝猩笠币睙拸S廠長助理、智慧運營中心主任肖軍介紹,改造后的冶煉廠環保效益十分明顯,綠色技改為企業每年增效超過1億元,一座現代化智能綠色工廠已經崛起。
在中色大冶冶煉廠的西邊,幾棟黃綠相間的廠房格外顯眼。東北角的浸出車間里,清洗設備隆隆作響,一塊塊回收來的廢舊金剛石刀頭,隨傳送帶進入清洗設備,廢舊材料進入“新生”環節。
將邊角余料變廢為寶,像這樣的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在下陸區長樂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內還有十余個。這是我市首個專業化循環經濟產業園,也是全省唯一成功獲批的全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
“循環經濟產業園啟動建設以來,僅用兩年時間就實現項目滿園。”長樂山工業園區黨委副書記鄒國柱介紹,目前園區能夠匹配處置各類工業固體廢棄物、危險廢棄物40余類,“傳統意義上的廢棄物、污染物,在這里‘點石成金’。”2023年,園區工業廢棄物年處理能力達537萬噸,產業園總產值突破120億元。
推動綠色轉型發展,黃石在有限資源與消費擴張、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大力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開發區·鐵山區以構建現代產業化體系為路徑,系統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增強主導產業驅動力、新興產業爆發力和數實融合競爭力,晟祥銅業、東貝機電、大冶鐵礦等重點企業推進產業變革和產品迭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新型農業更興農 創新“智變”促“質變”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發展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走進開發區·鐵山區大王鎮高標準數字藍莓科技示范基地,一排排整齊的藍莓苗在花盆里拔節生長,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藍莓香氣,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的藍莓春節期間上市,
市場售價每斤80元,‘五一’期間也賣到每斤60元。”基地負責人肖一銘介紹,他們采用精準水肥一體化管控技術、綠色病蟲害防控與土壤改良等創新技術模式,不僅可以降本增效,更能讓藍莓錯開上市高峰期,創造更高市場價值。
據介紹,該項目預計每畝年均收益可達10萬元以上,全面達產后每年可為鎮、村創收50萬元以上,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及務工100余人次以上。
目前藍莓基地一期核心示范區50畝已落地運營,2026年將全面達產。基地還將結合農文旅融合項目開展學生研學和科普示范等,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該基地所在的開發區·鐵山區,堅持把流域綜合治理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空間布局,推進父子山、黃陽路、大棋大道3個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建立緊密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機制,加快農業產業鏈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催生培育文化創意、民俗體驗、科普研學、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場景。
這是我市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機制、讓更多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先后印發了《黃石市關于加強長江大保護的實施意見》《黃石市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17-2027年)》《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堅定不移立生態之旗、破污染之源、走綠色發展之路。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環節。
在陽新縣陶港鎮官塘村,一塊塊農田錯落有致,一直延伸到視線的盡頭,一條條清澈的灌溉渠道蜿蜒在田野間。
“把小田改成大田,農機就‘靈活’了?!标栃驴h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馬作藩說,農機下田開展大規模作業,一改傳統農業“望天收”的局面,不僅縮減農時提高種植效率,還能降低種植成本,預計每畝可增收150斤左右。
馬作藩介紹,當地還下功夫提升耕地地力、改良健康土壤,促使土壤“水、肥、氣、熱”與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高度協調,實現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陽新縣浮屠鎮前山村的種糧大戶蔡榮壽流轉的150畝高標準農田里,稻苗已全部播種,綠油油的莊稼整齊劃一地生長著。“小田變大田后,農機下田更方便了,節約不少成本,每畝可年增收近300元。”蔡榮壽說。
一個個充滿綠色辯證邏輯的生動實踐,不僅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也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探尋轉型新路徑 產業發展逐綠行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時代大勢的必然選擇,是民生福祉的必選之項。
黃石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窗口期,服務業綠色轉型是黃石加快推動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成勢見效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發區·鐵山區園博園提檔升級改造項目恐龍夢工廠從動工設計之初,就將低碳環保理念融入每一個環節。
在黃石華僑城恐龍奇域旅游度假區恐龍夢工廠,各項游樂設施正在進行最后的測試。過山車在軌道上疾馳,旋轉木馬隨著音樂的節奏上下起伏,緩緩轉動的摩天輪將為游客提供俯瞰整個游樂場的“上帝視角”——1314棵樹化石林一覽無余,大冶湖湖面在陽光下閃著金光。
“我們在提檔升級過程中,從物資的再利用到建筑的綠色改造,從節能措施到生態設計,全面踐行了低碳環保理念?!比A僑城文化旅游設計院副總經理葉瓊輝介紹,園區內擁有53%的綠化量,在全國主題公園內名列前茅,新風熱回收系統將排風中的余冷余熱進行熱回收,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減少
碳排放,“提檔升級后的主題園區,將成為一個融合自然美景和現代科技的低碳環保示范園區。”
在下陸區東方山梨花峪景區,漫山遍野的一年蓬如繁星點綴在山地間,吸引游客徜徉花海、拍照打卡。
過去的梨花峪兩岸邊只露出長著青草的黃土,每年到了汛期,強降雨夾雜著山上順流而下的水流,導致梨花峪出現積水外溢,不僅造成了水土流失,還存在發生自然災害的風險。
實施小流域治理后,梨花峪景點的仙人崖小瀑布景觀再現,全新登山游步道被打通,與被譽為“好漢坡”的膝峰亭游步道串聯,從道路及水系兩方面實現東方山下的素食文化村道路與水路大循環。
“該項目有效促進生態修復,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改善了東方山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睎|方山街道辦事處副書記劉濤說。
生態修復的案例還有很多。江洋水庫旁的月牙灣,早年以連綿山林和潺潺溪水聞名,礦產豐富。上世紀90年代,銅鐵礦采挖初具規模,采礦廢棄的土石就堆積在水庫旁邊的山坳里,20多畝的工礦廢棄地成為青山綠水間一道醒目的“傷疤”。
近年來,經過持續復墾治理、山體復綠,月牙灣“近有芝櫻花海、遠看紅葉漫山”的壯麗景觀再現。
“月牙灣露營地正是在生態環境改善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今年‘五一’假期營地接待游客近2萬人?!迸羁驮卵罏陈稜I地負責人羅臣介紹,營地集餐飲、研學、休閑娛樂于一體,游客在此可以“安營扎寨”,盡享戶外的樂趣時光。
在總量上做減法,在措施上做加法,一“加”一“減”之間,獲得的是更高層級的平衡與協調,黃石的綠色產業正在形成一個個“得分點”“加分項”,串珠成鏈、聚沙成塔,漸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