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恩施加快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

2024-6-20 10:58 來源: 中國環境報 |作者: 胡超文

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指出,西部地區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長江入鄂第一站和清江的發源地,屬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和武陵山區重要水土保持區。近年來,全州上下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守好自然生態本底,確保一江清水東流。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為了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恩施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

建立嚴實的責任體系。制定恩施州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推動職能部門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確黨委、政府、部門政治責任。州委常委會會議、州政府常務會議每月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縣市黨委及政府、州直相關單位每年向州委、州政府述職報告工作情況,健全“三管三必須”責任體系。堅持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納入政績目標考核,每年進行考核評價,并將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搭建起明責、考責、問責相貫通的閉環機制,推動各級各部門知責盡責。恩施州污染防治攻堅戰連續4年獲湖北省考核優秀等次。

建立嚴密的法治體系。充分發揮民族自治區域立法優勢,加強山水立法,頒布實施《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恩施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恩施州農業生產化學投入品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開展跨省區域協同立法,制定《酉水河保護條例》。與宜昌、重慶簽訂《長江三峽生態長廊司法保護框架協議》,完善省際司法聯動機制。州人大常委會堅持每年聽取和審議州人民政府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依法監督,有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實施,引領倒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到位,用法治力量守護綠水青山。

建立嚴格的制度體系。嚴格落實生態損害賠償、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等制度,強化環境監管,壓實企業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出臺《恩施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獎勵辦法》,鼓勵公眾參與環境監督。持續深化河(庫)長制、林長制,堅定不移實施長江、清江十年禁漁,建立宜荊荊恩城市群生態環境聯保共治聯席會議制度,與相鄰3省5市(州)建立跨流域(區域)環境污染及突發環境事件協作機制,舉辦突發水污染事件跨省應急演練,9部門聯合建立恩施州長江大保護多元共治協作機制,部門協同、多方聯動解決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州未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守牢了生態安全底線。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恩施州堅持系統觀念,運用統籌方法,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州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以規劃引領統籌國土空間布局。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和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全州41%的國土面積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按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個類別劃分95個環境管控單元,全州35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27.56萬公頃。編制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10個三級、35個四級流域片區明確底線管控指標和分步治理目標,切實把國家相關要求實化到空間底圖、落實到具體項目,形成差異化發展功能分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從源頭管控開發建設活動。

以流域單元統籌生態系統治理。堅持以水系為脈絡,統籌各類生態要素,加強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開展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提質增效行動。深入排查整治長江、三峽庫區等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推進長江干流庫岸、清江上游綜合整治。實施姚家平水利樞紐和清江干流(利川)重點河段二期防洪治理工程,營林造林12.4萬畝,累計生態修復關閉礦山910家、整治入河排污口726個,全州水土流失面積持續下降,森林覆蓋率達67.79%,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和數量逐年增長,長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Ⅱ類。

以問題整改統籌提升環境質量。以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治為抓手,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累計關停煤礦企業90家,淘汰煤炭落后產能603萬噸,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35萬噸/日,化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保持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積達52.9萬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全州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空氣質量穩居湖北國考城市第一位。

加快轉變綠色低碳發展方式

綠色低碳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恩施州堅持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彰顯土、硒、茶、涼、綠五大特色,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游、打造大產業,加快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

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搶抓恩施市帶水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列入省級試點機遇,探索推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建立完善土地分區分類利用體系、綠色基礎設施體系、開發建設管控體系和治理體系,流域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2%。綜合治理規劃現狀圖、用地布局圖、產業布局圖等被作為全省“四個一”工作模板供其他地區參考。總結省級試點經驗,擴面建設7個州級試點,梯次推進18條小流域綜合治理,探索“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發展路徑,恩施州小流域綜合治理被作為2023年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典型經驗做法予以表揚推廣。統籌流域綜合治理與產業開發,精心謀劃EOD項目,總投資47億元的清江流域重點段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與產業開發EOD項目成功納入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

建設綠色產業體系。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依托特色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綠色生態農業、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產業建設,全州特色農產品基地面積達700萬畝,“茶煙菜藥果畜糧蜂”八大農業主導產業總產值突破900億元,生物醫藥綜合產值達到245億元,累計投產頁巖氣井13口,生產頁巖氣1.6億立方米,清潔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482萬千瓦。突破性發展富硒和康養產業,富硒產業綜合產值達935億元,在全國硒產業發展地市中名列前茅。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859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6%和42.7%。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35家,綠色新興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12億元。

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立足生態優勢,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和機制,成立“兩山”理念實踐創新智庫,舉辦“兩山”論壇,印發《恩施州鄉鎮村生態產品供給市場主體培育工作方案(試行)》《恩施州林業碳匯工作方案》。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建立全州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標準體系和生態產品目錄清單。積極推進恩施市、建始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試點建設,全州2700多萬畝林地完成分等定級,413條河流完成統一確權登記,在全省率先建立跨市(州)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生態優勢加快轉變為發展優勢,綠水青山的底色更靚,“金山銀山”的成色更足。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