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樣的考核約束,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政績觀,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施政行為。自2007年啟動后,17年來,廣東省
深圳市堅持推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以下簡稱“考核”),抓住關鍵少數,將“考工作”與“考干部”緊密結合,逐步形成“組織部門牽頭統籌、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機制,推動城市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逐綠前行。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作為重要抓手,以‘綠色指揮棒’促保護促發展,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程步一指出,深圳市將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持續擦亮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品牌。
科學設定考核指標
按照市委部署要求,由市委組織部牽頭,深圳市推行覆蓋全域全員的高質量發展關鍵績效指標(KPI)評價體系,綠色發展水平是8項核心一級指標之一。
深圳市突出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目前的考核內容已包含雙碳工作、綠色建筑、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生活垃圾分類等要求。特別是2022年起,將生態產品總值(GEP)納入考核,持續推動GEP核算過程更清晰規范,能更科學地衡量“綠水青山”的價值。據介紹,深圳市還將按照中央《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
碳排放雙控的意見》精神,考核相關單位落實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情況,推動綠色發展水平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山海連城 綠美深圳”是深圳市近兩年提出的重要生態建設目標,銜接此生態建設目標要求,深圳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通過考核推進自然保護地、濕地、綠地質量提升,實施紅樹林、海岸線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著力打造開窗見綠的魅力生態家園。同時,圍繞美麗中國典范建設三個階段部署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目前考核指標已全面覆蓋大氣、河流、飲用水源、地下水、近岸海域、聲環境等領域,未來各項指標將按照只能變好、不能變差的原則逐年提升,并及時將光污染、新污染物等納入考核要求。
此外,深圳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下大力氣整治群眾家門口的噪聲、油煙、惡臭等天天有感的民生重點
問題,探索公眾參與、專家評估、現場評審等創新模式,持續優化考核程序,在考核評價、結果排名中凸顯群眾真實感受。
建立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的責任體系
深圳市強化考核的導向性,始終堅持把政治導向擺在首位、貫穿始終,把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標尺,引導干部牢固樹立和踐行綠色政績觀。嚴格落實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觀偏差主要問題清單,在日常調研、干部考察時,如發現有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后果具體線索的,要求所在黨委(黨組)核實并形成結論性意見。
強化考核的科學性。根據條和塊的職能不同、區與區的發展定位不同,設置差異化的評價指標,突出重點、抓住主業。堅持用好年度考核、專項考核等方式,綜合運用巡視巡察、審計監督、督導檢查、技術培訓、日常分析研判等成果,考準考實工作實效,把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辨別出來。
同時,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考核結果作為各級班子和干部綜合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參考,積極探索考核結果與資金支持、績效評價、表彰激勵等聯動機制,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對考核結果不理想的,及時提出整改建議,督促整改到位,杜絕“一考了之”現象;對因客觀原因產生失誤的,給予充分指導,指出問題和優化方向,扎實做好考核“后半篇文章”。
現場評審讓考核“面對面”
今年4月,45家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的單位負責人陳述了上一年度取得的成績,50名各類代表組成的評審團回以熱烈的掌聲,這項深圳生態文明改革的品牌制度完成了第10次現場評審。
現場陳述是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中最具特色的環節。作為權重最高的一項指標,“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績”由評審團打分,現場直接出分,50人的評審團里有超過1/3的成員來自深圳的11個區。每年,不同的代表聚集到同一個會場,除了聽取自己所在轄區的年度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也會行使自己手里的權力,為其他區、市直部門、企業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打出舉足輕重的分數。除了現場打分的渠道,市民群眾還可以通過現場檢查、滿意度調查等方式,深度參與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的各個環節,讓市民群眾的呼聲被管理者聽得到,讓考核結果與人民最樸素的認知有機結合、始終統一。
今年,在原有現場評審團的基礎上,深圳將近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正發揮重要作用的、暫時未納入考核序列的企事業單位代表也邀請到現場,親臨其境地讓政府的施政綱領、工作成效傳遞到他們耳中,這也是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又一項新的探索。
據介紹,近日,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領導小組印發了《深圳市2024年度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實施方案》。新一年的方案持續關注環境質量的穩步提升,將市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噪聲、臭氣、光污染問題作為新增的考核內容,在推動“雙碳”工作、生態保護修復等成效考核中重點發力,推動以高質量考核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