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設廣州國際航運樞紐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經廣州市委市政府同意正式印發。
據悉,《三年行動計劃》從提升國際航運樞紐能級、增強港口綜合服務能力等八個方面,提出了31項任務和4項保障措施,推動建設廣州臨港經濟區,加快培育港航新質生產力,不斷增強航運樞紐配置力,提升鞏固廣州港在綜合
運輸體系和航運服務功能中的核心地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新高地。
提升廣州國際航運樞紐能級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力爭廣州港貨物吞吐量達到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700萬標箱,海鐵聯運量達到80萬標箱,商品汽車吞吐量達到160萬輛,港航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50億元。
廣州市港務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巡視員孫秀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本次《三年行動計劃》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為目標,以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貫徹落實《南沙方案》等重大戰略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升廣州國際航運樞紐能級,增強航運資源配置能力,推進臨港經濟區建設,發展港航新質生產力,健全重點產業鏈群。"
同時,《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著力發揮海港樞紐的支撐功能,全面建成廣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著力優化聯運樞紐和通道功能布局,推動
交通樞紐向經濟樞紐、創新樞紐、開放樞紐轉變;構筑出海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大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拓展力度,鞏固非洲航線和東南亞航線國際集裝箱運輸樞紐地位,加大歐美、日韓、印巴等航線拓展力度。
前不久,上市公司廣州港發布公告稱,2024年1月至7月份,預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442.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5%;預計完成貨物吞吐量32661.8萬噸,同比增長2.3%。
“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重要航運樞紐,《三年行動計劃》的落地,將進一步打造大灣區企業國際競爭力,并在優化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以及產業鏈高質量設計發展角度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周邊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帶動也將產生積極的效果。”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以科技創新助力綠色港口發展
據悉,《三年行動計劃》將深化與港澳全面合作,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功能承載區。提升口岸服務水平,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應用功能,拓展與港澳在信息共享、業務監管等方面的對接與合作,積極開拓外貿班輪航線,擴大出口“灣區一港通”覆蓋范圍。
7月下旬,交通運輸部網站發布《上半年交通運輸經濟運
行情況》稱,今年上半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85.6億噸,同比增長4.6%,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3.2%。其中,廣州港、
深圳港、佛山港等大灣區港口排名前列。
此外,大灣區多個港口正加快推進港航綠色化進程,加快培育港航經濟新業態,提升港航數字化服務能力。
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工程一期工程生產控制與信息通訊系統工程項目正式簽約,基于智慧港口業務基礎,統籌建設輔助性信息系統,一期工程將新建3個20萬噸級自動化集裝箱泊位,設計年吞吐能力300萬標箱,目標建成全球領先的超大型全自動化專業集裝箱碼頭。
廣州港在旗下南沙口岸打造公司首個岸電管理數字化平臺,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決策等技術手段,針對船舶岸電數據采集不準確、人力溝通效率低下和數據統計不規范等
問題,以岸電服務全流程為切入點,以數字技術賦能智慧港口建設,以科技創新助力綠色港口發展。
招商港口旗下的媽灣智慧港,集成了招商芯操作系統、5G、北斗系統、自動化、智慧口岸、綠色低碳等元素,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較早的5G智慧港口。據測算,媽灣智慧港每年
減排二氧化氮約1350噸,減排一氧化碳約450噸,減排二氧化硫約15噸。與傳統港口相比,
碳排放可降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