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生命共同體

2024-8-23 16:00 來源: 歐陽易佳 |作者: 人民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藍天白云成為常態,我國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率先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推動建設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近十年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積1/4來自中國;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屬世界第一……

美麗中國,生態之美無處不在。在“行”中,看見“進”的中國。今年5月,人民網啟動“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在綠水青山間探尋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看山之變,綠滿青峰繪新卷。

20世紀90年代末的“靠山吃山”,和如今的“靠山吃山”,有何不同?漫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答案盡收眼底。

“大家都說余村好,余村吃得好、住得好、環境好,但是余村的山水更好。”春林山莊業主潘春林告訴記者,原來之前靠的是“采礦挖山”,如今靠的是“綠水青山”。


——觀水之變,碧波蕩漾映藍天。

從高空俯瞰青海東部,一條羽狀水系蜿蜒而走,流過金銀灘草原,一路向東縱貫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至甘肅入黃河。

“湟水河流經的地方水利資源豐富,全境4%的土地,養育著青海近2/3的人口。”北川濕地公園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馬子翔介紹,西寧以三川一水為紐帶,通過治水治污治廢治理生態,打造多形態豐富安全的水系格局,讓西寧人民的母親河,變得水清岸綠景美。

——察林之變,林海茫茫添生機。

8月的塞罕壩,林海蒼翠連綿,綠草如茵鋪展。6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高原荒漠。

一群平均年齡24歲的創業者們,前往塞罕壩栽樹。“風雪來查鋪,鳥獸繞我眠,滿地栽上樹,看你變不變。”塞罕壩林場退休職工潘展平說。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塞罕壩青山變金山,林地變寶地,森林覆蓋率達到82%,為建設美麗中國增“綠”添彩。

——賞田之變,稻香四溢繪豐年。

白山松水間,吉林黑土地“保衛戰”,還在繼續。

“我們提出‘梨樹模式’,提出保護性耕作,要保護水和土,就是要去向大自然學習。”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說。

近年來,吉林創新“梨樹模式”,穩步恢復提升黑土地基礎地力,一片片高標準農田建成,匯聚好一年“豐”景。

——眺湖之變,清波粼粼映日月。

從碼頭到江豚灣,從“靠江吃江”到“倚江護江”……駐足岳陽君山華龍碼頭,眼底所見,是一幅水清、岸綠、灘凈的生態畫卷。

“冬季可以觀鳥,夏秋可以看江豚。”岳陽市君山區蘆葦總廠居民周輝軍說。在這里,群眾自覺當上護水人、護魚人、護鳥人,打造了岳陽“三張生態名片”。


——望草之變,綠野無垠織錦篇。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北部大青山腳下的敕勒川草原,彩蝶紛飛,牧歌悠揚。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一片砂石遍布的荒灘,土壤沙化、一片荒蕪。

“廢棄地到風吹草低見牛羊,靠的就是‘人工干預下模擬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復方案。”蒙草集團講解員王婷婷說,修復后的敕勒川草原多種植物、動物陸續回歸,干草產量、固碳量、釋氧量均提高近12倍之多。

——見沙之變,固土防風綠帶延。

草色青蔥傳花信,苗木萬頃蕩綠洲。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黃綠交錯,無數草方格順著廣袤沙丘的起伏蔓延至遠方。

“天上無鳥飛,地下不長草,下決心把沙漠治理了,就要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思想。”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王有德說。60多年來,三代白芨灘治沙人扎根一線,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1%。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