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圍繞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框架,以核證
減排量(CERs)產品為重點的國際間期貨市場網絡已經基本形成。這一網絡包括歐洲氣候交易所(ECX)、美國芝加哥氣候期貨交易所(CCFE)、美國納斯達克商品事業部(前身是能源衍生交易所Nord Pool)、美國綠色交易所、印度泛商品交易所(MCX)等,其中歐洲氣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氣候期貨交易所的交易量和國際影響力最大,印度泛商品交易所則代表了發展中國家開展CER產品期貨交易的嘗試。中國是核證減排量的最大賣出國,但關于該產品碳期貨的開發已經落后于第二大賣出過印度之后。發展我國碳期貨市場并使之成為國際碳交易市場網絡的重要節點,能夠為爭奪國際
碳市場定價權提供機制上的前提與保障。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與
節能減排關鍵領域市場化機制的探索和發展的難度很大,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承諾的是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下降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并非總量目標。所以,我國的市場化減排機制在設計上可能要有別于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情況。發展基于CER產品的碳期貨一方面可以給國內碳排放產品的研發提供間接經驗,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未來某個恰當時間節點把國內碳排放產品與CER產品以某種機制相鏈接,從而使得國內的碳排放交易產品存在國際化的可能。發展我國碳期貨市場可以為國內碳排放產品與國際機制建立紐帶。
內容節選自 鄢德春 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長三角
碳金融發展
問題研究》,上海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