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6日)上午,中英(廣東)低碳周開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徐華清副主任發表主題報告指出,中國要實現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峰值,有必要在“十三五”末使工業部門碳排放達到峰值。
去年11月,中美聯合氣候變化聲明中,中國正式提出,計劃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峰值,且非化學能源在消費比重中提高到20%左右。
徐華清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十三五”低碳發展戰略中急需考慮在東部的發達地區、在碳排放企業交易試點地區,率先開展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提出總量控制目標。
不僅如此,他還提出,希望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加快淘汰過剩產能,推動“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前,工業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能夠達到峰值,為建筑、
交通等碳排放量提供一個增量的空間。“如果2020年前工業部門的碳排放量能夠達到峰值,將為我們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奠定很好的基礎。”徐華清說。
但這并不容易。據了解,中國在2010年已經整體步入工業化后期,工業部門排放在當前排放總量中約占70%。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柴麒敏曾測算,中國在2020年基本完成工業化時工業部門還要至少增加約10億-12億噸排放,總量將可能超過61億噸(不包含工藝過程排放)。當前至2030年工業部門排放總的增量在16億噸左右,排放峰值大概約為67億噸。
他撰文指出,2025年前工業部門總體達到峰值有難度。原因是,根據行業協會對目前主要11個行業產品產量趨勢的預測,合成氨峰值約在2015年,
水泥峰值大概在2017年(約26億噸),粗鋼峰值可能要到2020年(約8.5億噸),平板
玻璃和電解鋁峰值估計在2025年,都比原先預判的要延后,而且高耗能產品產量趨穩后,工業部門排放仍將緩慢上升5至10年的時間。
至于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在2030年到20%以上,徐華清認為,就目前來看,除非核電出現重大變故,這個目標通過努力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