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資金需求超268萬億元 金融與綠色如何雙向奔赴

2025-2-10 14:22 來源: 中國工業報 |作者: 劉德炳

隨著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綠色金融也在步步落子。

2024年10月,多部門聯合出臺《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綠色金融意見》)。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5年1月,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推進會召開。

金融是支持我國綠色轉型的重要引擎。日前公布的權威數據顯示,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未來需要資金超268萬億元。

專家表示,在我國綠色轉型發展的進程中,綠色金融大有可為,但是確保資金暢通注入綠色發展,還有一系列難題待解:綠色金融需要構建一個大系統,解決其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路徑的各種關鍵點,還需要分步推進,凝聚全社會的合力,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金融進展加快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勢頭良好,在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5年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聯合召開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推進會。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朱鶴新,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趙英民出席會議并講話。

朱鶴新指出,近年來金融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質效,形成較為完備的綠色金融體系,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趙英民指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勢頭良好,在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4年10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綠色金融意見》,從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強化實施保障四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舉措,以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綠色金融意見》是我國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具體行動指南,也是我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標志性舉措。

1月8日召開的推進會對《綠色金融意見》作了政策解讀。

“聯合推進會的召開,意味著相關部門進一步發力綠色金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可持續金融學科發展基金學術主任邱慈觀教授向中國工業報表示,金融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杠桿,發展綠色金融是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9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257.7萬億元,同比增長7.6%,比年初增加15.5萬億元。2024年9月末,綠色貸款余額35.8萬億元,同比增長25.1%。202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24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1%,比年初增加22.2萬億元;我國綠色信貸余額約30.1萬億元,同比增長36.5%。

“信貸體系在支持我國綠色轉型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潔告訴中國工業報,一方面,綠色貸款同比增長是較快的;另一方面,2024年9月末,綠色貸款余額在整體貸款余額中占比達14%,從最近三年來看,綠色貸款余額占比從10%到12%,再到14%,比例在不斷增長。

任玉潔進一步表示,綠色信貸增長的趨勢是比較確定的,其核心邏輯是中國經濟的綠色發展動能在增強,隨著綠色經濟的占比持續增加,綠色金融的占比也會持續增加。

“此外,綠色金融也持續發揮著市場定價、風險管理的作用,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正在顯現,”任玉潔表示,比如有更多金融機構將ESG納入授信考量,引導企業關注可持續發展能力;或者在碳市場中,信貸、債券、保險等領域均有聚焦碳的金融產品創新。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侯旭昇律師告訴中國工業報,他們在從事綠色資產的交易并購,目前已經推進兩三個項目,體量并不是很大。

發展空間有多大?

在當前的碳排放量下,要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無疑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技術投入等,尤其經濟增長是剛性的,能源需求也是剛性的,而越到后期,減排的壓力和難度會越來越大,這將對經濟、資金、技術形成巨大的考驗。

任玉潔表示,當然,不論是從碳市場來看,還是從碳配額質押等綠色金融產品來看,還沒有形成非常普遍的做法,同時結合我國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的建立情況來看,綠色金融市場并沒有完全成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從長期來看,還是有比較大的空間。

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

邱慈觀表示,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追求的都是快速發展、高速發展,都是將資源轉化為經濟成果,尤其到了工業時代,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成為嚴峻的現實。近年來,中國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發展,這一發展思路可謂幾千年之未有,意味著整個經濟社會將發生極其深刻而巨大的變化,但是這一轉變將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是超出想象的。

2024年12月31日,為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相關決定要求,我國如期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四次兩年更新報告》。

上述兩份報告在11月8日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上通過,經由國務院授權后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正式提交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兩份報告內容包括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國家自主貢獻進展,減緩政策行動及其減排效果,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需求及獲得的支持等信息,全面反映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行動及其進展和成效。

上述兩份報告指出,在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的情況下,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143.1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比增長4%,主要是由于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上升導致。其中,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為110.0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比增長了4.2%,占比近76.9%;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溫室氣體排放為21.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比增長4.4%,占比約14.95%。

報告稱,未來一段時期能源需求還將剛性增長,碳排放還將在一段時期內有所增加。但我國將通過一系列政策行動措施,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邱慈觀表示,在當前的碳排放量下,要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那無疑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技術投入等,尤其經濟增長是剛性的,能源需求也是剛性的,而越到后期,減排的壓力和難度會越來越大,這將對經濟、資金、技術形成巨大的考驗。

本次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指出,綜合考慮減緩和適應行動,中國從報告年份(2024年)到2030年的總資金需求規模約為25.2萬億元,年均約3.6萬億元;從2031—2060年的總資金需求規模約為243萬億元,年均約8.1萬億元。依此計算,到2060年,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需要資金268.2萬億元。

這一數字有多大?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布,2024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30萬億元,達到1349084億元,僅僅從數字層面比較看,這一資金需求量268.2萬億元是2024年我國GDP的兩倍。

邱慈觀認為,268萬億多元的資金需求必然需要大力借助金融渠道,尤其是2031年后的年均資金需求量是2030年前的兩倍多,資金缺口更大,綠色金融大有可為,是重中之重。

任玉潔表示,可能到了2060年,綠色金融的概念或將淡化,因為經濟體本身就是綠色的,而金融必然全面服務于綠色的經濟體,綠色已經成為金融的本體。

資金注入綠色發展是系統工程

從根本上看,政策的出發點實質上解決的是資金注入綠色發展的大系統問題。通過對綠色發展的梳理,綠色金融需要構建三層次組成的一個大系統。

朱鶴新指出,當前我國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任玉潔表示,從綠色金融現在的表現和未來的作用看,綠色金融還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綠色金融的投放集中度較高,冷熱不均。比如清潔能源投入較大,生態治理的投入較少,對綠色發展的綜合服務能力仍待提升。二是冷熱不均的投資可能造成資源浪費,比如清潔能源板塊集中投入,可能會帶來投資過熱、金融資源難以有效利用。三是綠色金融的盈利性不強,如何發現、利用好綠色金融的價值,是金融機構在自身改革中需要重新考慮的問題。

侯旭昇表示,當前,綠色屬性判斷是一個難題,包括綠色屬性水平評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對綠色評級的標準并不統一,所以很難對綠色屬性進行一個界定。另外,相關綠色數據的獲取及積累,也存在較大問題。

“眼下,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就是金融渠道的資金該如何流入綠色發展,這也是綠色金融的核心問題,”邱慈觀表示,并不是說有了資金,有了需求,資金就可以輕易融入,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朱鶴新指出,金融和相關行業管理部門要持續健全標準體系,加快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支持目錄和統計制度,明確綠色金融的重點方向。加快完善環境權益登記、擔保、評估等配套政策,為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提供制度保障。金融機構要加強對綠色重點行業的分析研究,積極探索創新、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譜系,主動對接美麗中國建設重點項目清單,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供融資融智服務。

趙英民指出,生態環境部門要主動與金融部門一道,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以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支撐美麗中國建設。一是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有效銜接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等,統籌謀劃綠色金融支持美麗中國建設項目。二是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做好全國碳市場擴圍相關工作,支持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探索區域性環保建設項目的金融支持模式。三是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制度,加快制定碳排放核算標準和技術規范,全面實施排污許可制,健全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考核評價體系。四是加強部門協同力度,健全項目推介機制,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強化金融支持的可持續性,努力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邱慈觀表示,從根本上看,政策的出發點實質上解決的是資金注入綠色發展的大系統問題。通過對綠色發展的梳理,綠色金融需要構建三層次組成的一個大系統。

最頂層即第一個層次是綠色發展的框架和綠色金融的目標。再往下是第二個層次,包括經濟活動分類系統、標準體系建構、制度法規建立等方面,是資金流入綠色發展的基礎建設。但是,由于經濟活動十分復雜,做好第二層次分類體系的工作是非常有挑戰性的。第三層次有三個環節,包括資源引導、激勵約束機制、金融工具與交易,具體內容十分豐富。

“看起來像蓋一棟樓一樣,”邱慈觀表示,大系統的建立是非常難的,需要形成合力,多個部門協調,全社會共同助力;需要大膽探索,甚至還有一些未知領域需要突破。

任玉潔表示,綠色金融需要分步推進。2024年3月人民銀行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做了部署,包括完善以環境效益為核心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做好信息披露;做好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這種創新不應是一個形式上的創新,而應是實質的創新,即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產生實質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而且具有廣泛的可復制性;以及構建更廣泛的支撐機制,包括構建更開放、更包容,又容錯還能防風險的機制,推動市場的活躍度。

侯旭昇建議,各方加大對綠色發展的扶持力度,在相關的政策上給予更多支持;另外,綠色發展有較高的門檻,對相應技術人才的儲備和培養也十分重要,是下一步的發力點。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