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中德在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城市更新、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實踐,由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同濟大學、
山東省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以下簡稱“青島勘測院”)共同主辦的2025年中德 IMECOGIP工作坊于3月20~21日分別在上海、青島舉辦。
據了解,中德 IMECOGIP工作坊是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同濟大學和青島勘測院三方共同發起的中德科技合作與交流系列活動,以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立常態化科研合作機制,共同探討時空信息賦能中德合作科技創新,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3月21日,由青島勘測院承辦的中德IMECOGIP工作坊(青島站)活動順利舉行,來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同濟大學、青島高新區管委、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的專家領導,現場考察了青島祥茂河濕地公園、青島東風鹽場三工區鹽田場原貌、青島堿廠片區工業遺址保護性開發利用項目,了解了青島市公園城市建設、工業發展過程和城市更新建設情況,聽取青島高新區城市建設與生態發展介紹,并結合現場考察和交流情況,為青島市公園城市建設、工業遺產保護、綠色生態發展、城市地質、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等方面的應用成效提供了國際化觀點與視野,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時空信息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多維路徑。
據悉,IMECOGIP(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concept i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生態系統服務概念實施)項目是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發起的城市區域可持續發展系列課題之一,面向德國魯爾區和中國大都市區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開展基于數字技術平臺的規劃技術和工具的研究。青島勘測院作為國內參與方之一,近年來持續加強科技創新、深化跨界融合,圍繞挖掘時空信息數據要素價值、服務綠色生態發展開展了一系列國內外合作。
據了解,早在2011年青島中德生態園奠基以來,青島勘測院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等技術長期服務于園區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持續監測園區變化,支撐原有地貌和肌理保護比例不低于40%目標的實現。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印發,青島勘測院院長張志華作為青島市人大代表,提出《關于開展自然生態系統
碳匯調查監測關鍵技術研究的建議》,并組織技術骨干加強科技攻關,解決多項技術難點,構建“雙碳”核算體系,完成園區長時間序列碳匯、
碳排放和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提出碳中和策略,發布《中德生態園雙碳核算白皮書》,提升了園區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國際影響力,也奠定了與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同濟大學合作的基礎。
2024年,青島勘測院深化中德生態領域的合作交流,引進城市化過程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考量的理念和研究成果 EnhanceES(用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工具箱,加強數據服務能力,系統研究時空信息支撐綠色生態發展的工程實踐,深入探討城市發展的可持續評估工具開發、基于實景三維技術的預測場景等方面課題,目前已初步應用于生態修復、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城市更新建設等領域。
作為青島市的國家級高新區——青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始終走在綠色發展前列,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經驗,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實施園區綠色低碳、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模式,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從生活、生產兩方面做好“雙碳”文章,激發綠色發展動能,不斷探索科技創新引領綠色崛起的高質量發展路徑。2023年11月,青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入圍山東省近零碳園區示范創建名單,2024年8月獲得國家綠色生態城區三星評價標識。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青島市積極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的進程中,青島勘測院圍繞貫徹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按照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的要求,主動借鑒德國的實踐經驗,通過構建“國際資源鏈接—技術創新應用—生態價值轉化—文化場景再造”的協同發展路徑,將國際經驗與本土應用融合,構建時空信息賦能綠色生態發展的創新模式,在實現轉型發展的同時,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為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