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FC中國能源焦點2014:清潔煤炭利用報告調查觀點摘要
1. 煤炭清潔利用的概念在中國延伸的較為廣泛,其不單涵蓋國際上熱門的碳捕捉及儲存技術,更囊括一系列如煤電機組效率提升,現代煤
化工,以及煤炭預處理在內的技術。然而,在當前的
政策環境下,特別是煤炭利用的環境成本很少被貨幣化的前提下,針對煤炭清潔利用技術如何在中國行之有效的推廣,仍存在很多不同意見。
2. 針對煤炭消費峰值何時到來以及峰值水平的
問題,存在不同意見。中國政府雖然設立了意圖將煤炭消費總量于2020年控制在42億噸的目標,然而,不同受訪專家對中國煤炭消費峰值到來的時間及峰值水平存在諸多不同意見,跨度從2016年40億噸,到2020年前達到45.5億噸不等。
3. 煤電領域不應該被歸咎于目前導致中國大氣污染的最主要原因。盡管中國大部分的煤炭消費來自
電力部門,但電力領域燃煤的環保表現其實好于許多任務業燃煤鍋爐,主要得益于其近年對安裝污染物控制設施的投入。環保部最新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燃煤電廠平均二氧化硫排放僅1.9克/千瓦時,氧氮化物排放僅2.6克/千瓦時,顆粒物排放僅0.4克/千瓦時。這些數據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實在難能可貴。
4. 中國燃煤電廠當前的整體效率表現良好極具競爭力,哪怕與發達國家比較也不遑多讓。這主要得益于近年來大量先進煤電廠的快速落成。截至2013年末,中國全國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率僅為321克/千瓦時,低于美國2012年平均約359克/千瓦時的水平,接近日本同期約306克/千瓦時的水平。目前,中國政府目標在2020年,將全國煤電機組的平均供電煤耗率進一步提高至310克/千瓦時的水平.
5. 考慮到超臨界煤電機組(SC)及超超臨界機組(USC)在高效及經濟性方面的優勢,預計他們在中國的應用在短期內將會繼續擴大。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超臨界及超超臨界機組運行國,并且預計其裝機規模將會繼續擴大,以應對中國對提升煤電機組效率,減少發電煤耗的要求。2010年,中國超臨界及超超臨界機組裝機總量已超過120GW,截至2013年末,中國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煤電機組數量已超過62臺。
6.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IGCC)相較于傳統煤電技術,環保表現較好,但其較高的運行及維護成本將導致其在中國的大規模商業應用變得非常困難。根據最新數據資料,IGCC技術在中國的平均運行成本在人民幣0.8-0.9元/千瓦時之間,差不多是粉煤發電成本的5倍,哪怕算上當前政府給予IGCC項目的補貼,預計實際運行中仍將存在人民幣0.3元/千瓦時左右的虧損。
7. 煤基化工項目目前在中國正高速發展,并且被認為是中國清潔高效利用煤炭措施的一部分。然而,煤化工項目的經濟性與否取決于多方因素,如煤轉化技術的成熟度,原料煤價格,煤化工項目商的運營經驗等。另外,替代燃料的價格波動,如石油、天然氣等,也是影響中國煤化工項目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8. 在當前所有煤化工項目分類中,煤制氣被認為是最具爭議也是盈利能力最不樂觀的項目。目前中國天然氣零售價格并不能完全彌補煤氣化項目的高資本投入及長距離
運輸成本,導致煤制氣項目普遍被認為是最不具盈利能力的項目。盡管能源局規劃了2020年約500億立方米的煤制氣產能,但實際項目中能有多少投產仍然是未知數。
9. 煤制油項目在報告中被認為是在高油價背景下,中國煤化工項目中最具盈利前景的板塊,特別是考慮到煤制油項目相對較低的產品成本以及在提供進口原油替代方面的作用。根據訪問所得到的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每噸煤制油的成本可低至人民幣2850元/噸(約64美元/桶)遠低于高企時的原油價格。相信通過技術上的不斷成熟,煤制油項目的經濟性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10.煤制烯烴項目目前的盈利邊際主要來自于中國西部煤礦低企的原煤價格,以及其相對于傳統石腦油制烯烴的原料成本優勢。然而,這種原料成本優勢能夠維持多久,卻很不確定。另外,煤制烯烴產能的擴張還可能影響中國本土石腦油制烯烴項目當前的盈利能力。另外,面對北美及中東快速擴張的基于廉價天然氣的烯烴產能,本土煤制烯烴能否長期保持價格優勢,也屬未知數。
11.除了經濟性因素之外,水資源的制約也是影響中國煤化工產業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煤化工項目普遍耗水巨大,如何保證穩定,充足的水資源供給,并平衡煤化工用水與其他產業用水之間的矛盾需要謹慎評估。另外,煤化工項目本身的運營效率及其配套水處理系統的成熟程度,也將決定煤化工項目在水循環利用及污水處理方面的表現。
12. 碳捕捉、利用及儲存系統(CCUS)目前在中國已有多個示范項目投入運營。目前中國單煤電一個領域便已有三大CCUS項目投入運行,兩大先進項目在建,三項工程待政府批準。但考慮到CCUS項目的高運營及投資成本,今后該技術在中國進一步的推廣很大程度還要取決于政策措施的到位,如有效的碳定價系統及成熟的
碳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