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設綠色低碳供應鏈核心功能區”為發力點,上海市寶山區的工作引人注目。背后不可忽視的,是運轉一年有余的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綠鏈平臺”)。
這個以“CN100綠色低碳供應鏈鏈主企業聯盟”(以下簡稱“CN100聯盟”)為牽引的平臺,如何發動鏈主力量,推進供應鏈乃至產城融合的綠色轉型,正在破解哪些
難題?澎湃研究所研究員2025年初起對此持續關注,5月底到6月中旬走訪和聯絡了若干相關企業的實踐者,包括寶武旗下企業、承擔綠鏈平臺建設運營的歐冶云商,作為綠色低碳供應鏈核心功能區的寶武(上海)
碳中和產業園,提供綠色金融服務的建設銀行上海分行,斯凱孚等鏈上企業,中遠海運等相互協同的鏈主企業,希望回答上述
問題,為其他產業和區域的綠色轉型提供借鑒。
鏈主企業牽頭,搭建安全、可流通的中國碳數據庫
“歡迎關注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的媒體一起來。碳中和產業園的生態鏈里,綠色傳播也是重要的一環。”聊到低碳生態如何協同,歐冶云商綠碳事業部總經理徐少兵,把對面的研究員也考慮了進來。
徐少兵說到,作為綠鏈平臺的建設運營方,歐冶云商希望通過搭建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引入各個領域能力最強的供應方,帶動更多共建方,為平臺上的企業提供更優服務。
歐冶云商得以承接這項公共服務平臺工作,緣于寶武集團此前綠色低碳轉型的探索。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央企鏈長企業,寶武集團積極探索低碳技術和服務方案,尤其是響應CBAM(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的壓力,在供應鏈綠色轉型中積極發揮作用。
鋼鐵是能源消耗密集型行業,
碳排放占全國總量15%左右。作為歐盟“綠色新政”一部分,CBAM2019年底提出,2023年10月進入過渡期,2026年全面實施后,高耗能行業出口成本將增加4%—6%。中國出口貿易必須以實際行動應對。
早在國家2023年明確各個行業需加快建立產品
碳足跡體系前,寶武集團已搭建了鋼鐵的產品碳足跡體系,其旗下歐冶云商,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指導下,于2022年成功首發鋼鐵全產業鏈EPD平臺。上海市和寶山區相關部門希望盡早將生命周期評價(LCA)碳排放因子數據庫,推廣到其他碳排較高的行業,故委托已有上述經驗的歐冶云商搭建“綠鏈平臺”,意在打造“雙碳”領域的集貿
市場,讓任何需要“雙碳”業務的企業,都能在此找到對應的服務、解決方案和供應商等資源。
不同行業需相互學習和參照。近期歐盟《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條例》(ESPR)首份工作計劃中,鋼鐵、鋁材、紡織品(服裝與鞋類)、家具、輪胎、化學品及電子產品等,均被列為優先管控對象。
以包含央國企和跨國企業在內、來自不同行業的鏈主企業的“CN100聯盟”為牽引,綠鏈平臺以碳足跡數據為抓手,做了諸多服務和賦能工作,推進不同行業數據披露,通過共建共享,搭建安全、可流通的中國碳數據庫。比如,牽頭企業與相關企業合作產品類別規則(PCR),向鏈主企業和數量極其龐大的鏈上中小企業展開配套服務,包括碳資產培訓、出具組織碳足跡與產品碳足跡的測算報告、
碳標簽和碳足跡
認證等。
綠鏈平臺主要由上海市發改委和寶山區發改委指導,其中也有不同專長的企業建設運維的板塊。比如,聯合赤道對應綠色金融&ESG板塊,中冶檢測對應建筑
碳管理板塊,等等。對于供應商提供的服務,歐冶云商承擔供應商入庫的征信工作等方面。據了解,綠鏈平臺還在持續完善包括數據庫、LCA計算工具、撮合交易系統以及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以強化數據安全,降低中小企業參與門檻。
當務之急:形成本土化數據,尋求國際互認
透明可追溯且符合標準的碳足跡數據,以及能取得國際互認(以歐盟為代表)的核算方法,是出口企業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基礎。
具體而言,搭建綠鏈平臺過程中,歐冶云商也在積累對規則和系統的理解。綠碳事業部綠鏈業務發展部負責人王健提到,寶武2021年起籌劃鋼鐵全產業鏈EPD平臺時,對鋼鐵產品及上游各類原材料,如鐵礦石、鐵合金、焦煤等,鋼鐵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如空分氣體,以及鋼鐵
運輸和鋼鐵循環物資處置,都做了產品類別規則(PCR)。通過綠鏈平臺,歐冶云商借助自身鋼鐵行業多年的產品碳足跡規范及建立本土化LCA因子數據庫的經驗,向包含CN100聯盟鏈主企業在內的制造業企業,賦能搭建其行業的產品碳足跡規范。
較基礎的一項工作,是要與其他行業共同研究,形成該行業以現場數據為依據的本土化數據。中國有必要形成自己的本土因子數據庫,并讓數據具備足夠的透明度和追溯性。2024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已啟動全行業本土化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建設工作,未來還有很多配套工作要開展。
2026年歐盟CBAM將正式實施,針對本土化數據、所用
方法學以及數據庫結果,尋求國際互認是當務之急。王健介紹,2021年啟動的鋼鐵全產業鏈EPD平臺,采用國際EPD的規則及LCA方法學,如ISO14044、ISO14024等,但與CBAM的隱含碳排放的核算規則在邊界和范圍上有所不同。為加強EPD體系的國際互認,2024年與瑞典國際EPD體系、意大利EPD平臺均簽署合作備忘錄。歐冶云商也在力求形成完整的CBAM服務體系。
鏈主企業自身的碳核算和碳管理實踐經驗,也可通過公共服務平臺擴散。2025年,鋼鐵正式納入全國
碳配額市場管理,當下寶武集團的
碳資產管理平臺,交由歐冶云商建設和運維,集中為寶武集團控排清單內企業提供年度碳核算和碳資產運營,完成全國
碳市場履約。相應模式也會在綠鏈平臺搭建。
跨國企業在其中發揮紐帶作用,有助于更多行業對接海外規則,增進海外相關方面的理解和認同。比如,斯凱孚發起編制的軸承PCR已在國際EPD體系注冊,又在綠鏈平臺基礎上合作開發中國的PCR,實現國際國內PCR開發上的接軌,同時也將PCR的應用在產業鏈上進行了延展。這些交流和反饋的工作,亦可促進中國碳足跡體系的構建和國際互認。
國際上認為,從“自愿性”聲明的角度,由行業協會等機構主導EPD平臺,會有失公允或形成強制。這可能會阻礙互認。但是,國際上的EPD平臺發展也經過不同階段,關鍵還在動機和目的。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區商務發展部主任姚娟娟指出,上世紀90年代,國際EPD體系由瑞典環保署下屬的瑞典環境管理委員會(SEMC)設立,最初由政府提供大量支撐,以綠色采購為切入點,瑞典政府協同推進工業界的可持續發展。當時,美國及歐盟范圍內也有很好的土壤,支持LCA大規模快速發展。而眼下,中國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姚娟娟見證了LCA2019年—2025年在中國的發展。她強調,放眼中國全行業,當下工作還可更為踏實,讓數據本身更加完善和充實,打通數據接口;中國過于關注碳足跡本身,而國際上更關注整體的環境影響(EPD),這往往導致以全周期(LCA)核算時,中國相關因子無法使用。而要實現國際互認,需經過很長的資料性評估審核過程,必須把基礎性的工作做好。
推進方法:撬動綠色金融,形成綠色商業生態
供應鏈上的碳足跡數據,可撬動綠色金融,讓秉持長期主義、面向低碳發展的企業獲得資金流支持。而金融行業運用更多綠色低碳的維度評判企業,也有利于形成綠色的商業生態。
現實中,企業面向“雙碳”進行投入,近兩年難以見到實際收益,其經濟效益體現在未來,亟需金融支持。綠鏈平臺與多家金融機構達成綠色金融業務合作框架,開展碳足跡掛鉤或碳
減排支持工具項下的綠色金融服務,對出具碳稅報告、披露數據的企業提供一定利率優惠。
也即,讓綠色成為企業看得見的能力。舉例來說,3月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與綠鏈平臺合作,推出了上海市首個面向大宗商品供應鏈場景的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能看到企業是真的在做綠色的事,還是想借綠色的名頭,獲得貸款利率優惠。”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科技產業金融部副總經理沈魏魏提到,供應鏈金融已從傳統的主體信用向數據信用轉變,借助歐冶云商綠色直聯場景,讓“脫核鏈貸”和碳足跡報告結合,吸引廣大中小企業參與其中。近日,綠鏈平臺還協助中國農業銀行寶山支行投放上海首筆CBAM掛鉤貸款,即將CBAM機制項下碳排放表現與貸款利率掛鉤,實現了金融工具與碳管理目標的深度綁定。
對金融行業而言,這種新評價維度的補充,使客戶評價與甄別更加全面,從而降低客戶的整體風險,也意味著作為風險對價的貸款價格可更加優惠。
更進一步:碳技術+碳資產管理,打開更多“零碳空間”
綠鏈平臺在前述工作基礎上,運用碳資產管理去撬動碳技術應用,令碳技術改造的成果形成碳資產。這些工作正在逐步推進和落地。
王健指出,摸清每個重點溫室氣體排放行業的碳家底,進行碳信息披露,并形成碳評價體系后,其重點工作是降碳——涉及碳技術和碳資產管理。比如,企業95%的碳排放可通過技術改造降碳,另外5%的“長尾碳排放”,其邊際投入較大,完全依靠技術降碳實現“凈零排放”在經濟上將不可行,這時企業可運用自己的碳資產或購買碳資產,實現階段性“凈零排放”。歐冶云商綠鏈平臺正會同上海市其他機構共同搭建這一碳技術和碳資產模塊,與平臺共建方共同探索高效的公共服務模式。
預期2025年10月完全竣工、商戶即將入駐的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前期已運用綠色低碳化技術,如部署光伏發電等。未來還將根據商戶類型,配套設計
節能降碳措施,并對商戶做結構性布局,達成綠色低碳的生態。園區還計劃在綠色
交通、綠色建筑和循環物資處置方面做改造,希望得到上海市能效中心支持,加入綠色金融等手段。王健也提到更為前瞻的議題,比如生物多樣性,國家已有粗略評價標準,未來營造“零碳空間”還可能參照更為細化的國際標準。
實際上,以數據—金融—碳技術—碳資產為營建方式,正是經濟下行時,令城市更新有效實施的重要方法。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單個市場主體往往難以單獨發力,需由鏈主企業引領;也需由平臺型組織在其間發揮連接作用,進行示范和設計機制,讓長期主義有可操作性。從當下國情出發,如何進行具體的連接與撬動,寶山綠鏈平臺的實踐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