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我國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提出2030年非化石 ...
2015-2-26 10:30
-
可再生能源,一般包括小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地熱、潮汐等。 上述幾類可再生能源,小水電、風電、太陽能(主要是光伏發電)是市場化發展最成熟的,生物質、地熱的體量較小,潮汐等還在技術研發當中。 而小 ...
2015-2-26 10:29
-
可再生能源配額制(RenewableQuota System ),又稱可再生能源組合標準(RenewablePortfolioStandard),也稱可再生能源購買義務(RenewablePurchase Obligation)。制度的核心是,政府制定強制的可再生能源配額目標 ...
2015-2-26 10:27
-
碳稅是一種污染稅,排放的碳越多,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政府部門會先為每噸碳排放量確定一個價格,然后通過這個價格換算出對電力、天然氣或石油的稅費。由于征稅使得使用污染燃料的成本變高,會促使公共事業機構、商業 ...
2015-2-25 12:28
-
據易碳家了解到,所謂“碳政治”,又可以稱之為“氣候政治”,是指各國圍繞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所形成的國際政治,而國際上關于溫室氣體排放又按照二氧化碳來計算,故稱之為“碳政治”。 ...
2015-2-24 09:39
-
據易碳家了解到,與碳稅不同,它指對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有大量溫室氣體排放的產品在貿易中征收關稅。發達國家總是擔心發展中國家在減排中出工不出力,如果發展中國家沒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就對其出口產品征收額外關 ...
2015-2-24 09:39
-
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就是購買合同或者碳減排購買協議(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通常來說 ...
2015-2-24 09:38
-
所謂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指的是以捕獲碳并安全存儲的方式來取代直接向大氣中排放CO2的技術。碳封存研究開始于1977年,但只是到了最近,才有迅速的發展。這一設想包括:(1)將人類活動產生的碳排放物捕 ...
2015-2-23 19:10
-
碳排放強度是指每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該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一國經濟增長同碳排放量增長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每單位國民生產總值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說 ...
2015-2-23 19:09
-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t)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京都議定書》附件中強調了六種溫室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甲烷(CH4)、氧化亞氯(N2O)、氫氟碳化物 ( 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 ...
2015-2-23 19:08
-
地球上的碳元素分布于海洋、地質化石、土壤、植被、大氣等各庫中。其中,土壤有機碳庫是全球陸地表層系統中最大的碳庫,約是大氣碳庫的2倍、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 土壤與大氣之間每年的碳交換量達到60~80pg(1pg= ...
2015-2-23 18:56
-
鑒于氣候挑戰的程度和緊迫性,需要出臺各類碳定價政策,開發多種碳定價工具,才能減少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報告介紹了不同的碳定價方法及每種方法應用的領域。碳稅可確保碳價符合經濟規律,碳排放交易制度通過控制排 ...
2015-2-23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