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投資普遍風險高、前期投入大,投資回報比傳統領域要慢
綠色投資普遍風險高、前期投入大,投資回報比傳統領域要慢,使得這些業務在傳統金融機構得不到很好地推行。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等專家學者極力呼吁中國,如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一樣設立專門的綠色投資銀行,定向為綠色產業提供貸款、債券融資乃至股權融資服務,同時吸收社保基金、社會資本等廣泛參與。但這些建議遭到了業界的質疑。事實上,2012年成立的業績最為奪目的英國綠色投資銀行,截至2014年3月也僅承諾投資6.68億英鎊,且其運營首年稅前虧損575萬英鎊,投資規模和盈利能力也遭到了很大質疑。有專家學者認為其發揮的作用實際非常有限,反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這三家政策性銀行,并輔以綠色擔保基金、創業投資機構更為實際,或在現有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基礎上組建綠色投資事業部和業務分行,國家實行稅收優惠。
單純依靠政府提供公共環境治理的產品和服務是很難的。據測算,我國綠色發展的總投入將占到財政收入的10%~15%,大大超出了應負擔程度。僅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例,中央財政在2013年和2014年的投入分別為50億元和100億元,未來3年加起來共計約500億元,與投資需求1.7萬億相距非常大。即將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能源節約和清潔能源建設,初步計算總投資至少需要數萬億元,同樣面臨類似的情況。公共財政在綠色金融中僅能發揮引導和杠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