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仍存在較大分歧。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過去二十年的談判經驗判斷,此次會議的結果仍將只是為了迎合各方的基本訴求而勉強達成一份協議,進而導致即將在此基礎上達成的巴黎協議缺乏應有的約束力,繼而使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無法得到有效的應對。
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將擔任巴黎峰會的主席。為避免像此前峰會那樣把所有
難題都拖到大會最后一刻,他希望各方能在11月30日巴黎峰會召開前就達成協議。
然而,富裕國家并未就2015到2020年期間采取哪些具體措施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
問題作出明確表態。因此,目前要彌合雙方之間的信任鴻溝難度仍然很大。巴黎協議預計將在2020年以后生效。
中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蘇偉在波恩會議開幕當天指出,巴黎峰會的結果充其量不過是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上“多走了一步”而已。同時,他還強調,各方需消除目標與行動之間的差距。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去年所做的計算,各國政府的
減排承諾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減排目標之間尚存在40%的差距。而我們與這個目標之間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
為達成共識,各方談判代表開始圍繞長達90頁的協議草案展開討論。同時,法比尤斯還提出了巴黎峰會取得成功的四大要素:
· 一項得到各國一致認可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 國家自定貢獻預案(INDCs),也就是各國將采取的減排措施;
· 金融、科技和能力建設;
· 非國家行為主體所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貢獻。
但一方面,印度不可能接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另一方面,富裕國家也不愿被迫就金融、科技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做出承諾。因此,要想雙方達成共識,與會談判代表還需付出極大的努力。
氣候行動網絡等綠色環保組織一再要求發達國家兌現之前做出的有關氣候資金的承諾,并要求其提供一份資金援助路線圖,詳細描述在2015到2020年期間如何實現每年資助1000億美元的目標。科學家發出警告,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氣候事件愈加頻繁,程度日益嚴重。目前印度遭受的酷熱天氣就是一例。因此,各國迫切需要達成一項更加具有雄心的協議。
在全球減排力度遭受各界質疑的同時,世界各國地方政府和私營企業加大減排力度,特別是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的舉動卻成為一大亮點。從38個國家提交至聯合國的減排報告來看,這些措施多數都已寫入各國的氣候治理計劃。
國家目標
聯合國氣候部門指出,通過近期在巴黎舉行的商業峰會可以看出,“全球非國家行為主體不僅已經開始采取氣候行動,而且還聯合起來支持各方達成一項強有力的氣候變化協議”。
在今天的波恩會議上,與會代表收到了一份由英國格蘭瑟姆研究所及全球立法組織所做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各國目前的減排目標可以使全球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四分之三。
仍然存在的幾大問題是:企業和各國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加大減排力度,以及他們會為
碳排放權付出怎樣的代價;還是說他們會選擇安逸地無所作為,任由未來幾十年世界沿著碳密集型增長的軌跡發展下去。
原文發表于中外對話子網站印度氣候對話。
翻譯:孫超
喬伊迪普·格普塔,中外對話第三極項目南亞總監。他的文章主題涵蓋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污染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他是印度環境記者
論壇的副主席。在由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組織的德里可持續發展峰會上,他憑借其在環境新聞上的突出貢獻獲得了2012年綠色地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