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昨天舉行的第三屆
深圳國際低碳城
論壇的高峰對話環節,一場主題為“凝聚共識、共同行動,攜手走向巴黎”的宏觀對話,跟其他的話題相對集中的場次有些不同。對話嘉賓既有剛從聯合國氣候談判現場回來的政府智庫,也有國際NGO組織的代表,更有企業界的知名人士——用主持人的話說,這代表了應對氣候變化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起一個政府、社會、企業多元治理的結構。
“氣候談判的主要分歧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公約原則的理解、責任界定方面有一定差異。”去年11月中美發布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今年底巴黎氣候大會也將召開,新一輪國際氣候談判的進展如何,受到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剛從談判現場回來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表示,各國主要領導人在雙邊和小多邊的場合紛紛展開合作,希望在巴黎能夠形成一個新的協議,巴黎氣候大會值得期待。
鄒驥表示,對于中國來說,氣候談判現在一個主要的任務是爭取排放權,但爭得并不容易,“在外面是‘寸土必爭’,但是回來要‘精耕細作’,排放權要非常節儉地用,下功夫
節能減排。”
“先行工業化國家已經占據了近半全球
碳排放容量,給占人口約80%的廣大后發展中國家留下的碳排放空間十分有限,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鄒驥認為,低碳發展符合中國的發展利益,中國的中等收入陷阱有特殊性,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的約束非常尖銳。過去長期靠要素投入的增長率來支撐高速度增長,今后要逐漸轉變為靠要素效率的提高,依靠內涵型的增長。
“公共交通電動化是
節能減排見效最為顯著的方式。”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傳福列舉了一串數據:發達國家6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于交通,中國的這個比例是40%,而交通的碳排又可以一分為三:
公交車、私家車、物流車各占其一,而公共交通的車輛數量卻只占車輛的2%,數量少、行駛在特定區間,對于減排來說是非常好的突破口。
王傳福表示,比亞迪去年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
市場份額是27.5%,今年1~4月份占到38%,但在推廣新能源汽車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一是很多人對電動車認識不足,二是充電設施難以滿足需求,希望政府能適度超前規劃。
推進綠色建筑要“大棒”加“蛋糕”
“促進
碳減排,只有一個企業做得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整個建筑行業都重視。”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在談到推廣綠色建筑時表示,整個住宅的綠色建筑完成率達到國家綠色三星級標準的,萬科目前已經占到了一半,但萬科在總的市場的占有份額不到3%。
王石說,建筑占社會總能耗的30%到38%,建筑的“能源賬”要算使用這個建筑時對資源的消耗,“綠色三星”其中一條重要的標準就是不影響舒適度的同時,要減少能耗65%,最高的是減少到80%。
王石表示,目前中國更為重視上游端的減排,比如發電方面。他認為,一要對于建筑是否達到綠色標準有強制性的措施,二要適當給予補貼,在工業發達國家,綠色建筑住宅補貼非常明確,中國從2013年之后政府才開始有少量補貼。
減排要加強自下而上的推動
美國環保協會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杜丹德參與國際氣候談判已有30多年,在他看來,碳排放現在增加得非常劇烈,但同時全球也相對有了較好的碳排放責任框架。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中美發布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代表減排的基礎已經達成。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各個城市和地區,以及國際NGO組織自下而上的推動。
杜丹德介紹,美國計劃在2005年的基礎上碳排放再降低20%到40%,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減少煤的發電,同時提高汽車燃料的標準,對排放征以重稅。有消息稱美國政府要開始管制
航空業的排放,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