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商業銀行通過發展“碳金融” 業務從哪里入手才能大有可為

2014-5-2 17:02 來源: 金融時報

  當前,發展低碳經濟正成為世界各國尋求經濟復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隨著全球“碳減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碳排放權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剛剛結束的哥本哈根會議雖不盡如人意,但它所釋放的信息卻毋庸置疑:“碳資源”必將像黃金一樣寶貴,碳市場規模也將越來越大。預計到2012年全球碳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遺憾的是,在碳金融市場上都是歐美銀行在主導,國內商業銀行甚少關注碳金融這塊寶藏的巨大價值,介入較少、較淺,甚至完全沒有介入。

  截至12月18日,我國在發改委審批的CDM項目有2279個,減排量是4.36億噸CO2e,在聯合國注冊663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供應國。作為國內各商業銀行來說,此時深度參與,正當其時。

  一、低碳經濟與碳金融

  為應對氣候變暖,國際社會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明確規定了發達國家率先減排溫室氣體的責任。《京都議定書》確定了“聯合履行”(JI)、“清潔發展機制”(CDM)和“國際排放權交易”(IET)三種幫助發達國家實現減排目標的靈活機制,允許發達國家通過“碳交易”,在發展中國家取得減排的抵消額,從而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減排目標。

  上述三機制中與發展中國家直接相關的是清潔發展機制(CDM)。其主要內容是發達國家企業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與發展中國家企業開展可以產生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項目的合作,通過碳交易換取投資項目所產生的部分或全部減排額度,作為其履行減排義務的組成部分;發展中國家企業則通過碳交易獲得經濟上的補償而不再虧本,從而提高發展綠色能源的積極性。

  為控制氣溫上升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哥本哈根會議確定將每年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的目標。本次大會雖不盡如人意,但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必將提升,發展中國家自愿參與的趨勢也已經確立,這給原有的碳交易市場注入了新的動力,低碳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這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各國家間激烈交鋒,無非是想在未來有限的碳排放世界里謀得發展空間最大化,低碳經濟包含著全球政治、經濟、金融新格局的調整與變動,蘊涵巨大的商機與挑戰。在爭奪整個低碳政治經濟話語權的過程中,碳交易顯然是最重要的一環。當前碳排放權的“準金融屬性”已日益凸顯,并成為繼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價值符號。隨著碳交易市場規模的擴大,碳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碳排放權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

  二、 國內外各商業銀行在“碳金融”領域的進展情況

  在發展碳金融方面,國外銀行已先行一步。圍繞碳減排權,渣打銀行、美洲銀行、匯豐銀行等歐美金融機構在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創新試驗。新興市場地區也不甘落后,韓國光州銀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銀行”計劃,嘗試將居民節約下來的能源折合成積分,用積分可進行日常消費。

  相對與國外眾多銀行的深度參與,對于我國來講,盡管我們有極其豐富和極具有潛力的碳減排資源和碳減排市場,但是碳資本與碳金融的發展落后,目前僅在“綠色信貸”等方面有所進展。國家開發銀行等在探索針對清潔技術開發和應用項目的節能服務商模式、金融租賃模式等創新融資方案,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嘗試發展節能減排項目貸款等綠色信貸,還有一些銀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財產品。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碳金融方面雖有所動作,但都沒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對CDM相關專業知識及政策法規的深度了解,投資該領域項目的業務能力嚴重不足,不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場所和碳交易平臺,更沒有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產品以及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難與國際金融機構抗衡,使我國面臨著全球碳金融及其定價權缺失帶來的嚴峻挑戰。

12下一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